1951年原马家军改编的解放军7师,部分官兵发动叛乱,王震叫来7师师长,质问:“你的部队叛变了,打算怎么处理?” 1951 年春,昆仑山脚下尘土飞扬,韩有文勒住马绳。 他手持劝降信,朝着叛军队伍大喊:“王震司令员有承诺,不清算旧账!” 话音刚落,一名叛军士兵冲上来,马刀直接抵住他的胸口。 “别想骗我们!解散部队、没收战马的话,我们早听过了!” 韩有文不慌,从怀中掏出一张纸:“这是王震亲笔签的字,保你们军籍待遇!” 士兵愣住的瞬间,韩有文想起王震当年平定西北的魄力。 1949 年新疆解放时,王震带着部队徒步穿越戈壁。 缺粮缺水的情况下,他带头喝雪水、啃干粮,硬是走完千里路程。 当地百姓见解放军纪律严明,主动送粮送水,这才稳住了局面。 后来改编马家军旧部,王震特意交代:“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不能硬来。” 没人知道,骑兵七师的矛盾早就在改编时埋下。 1950 年部队整合,马家军老兵们看着新军装,心里满是不安。 有老兵偷偷问韩有文:“咱们会不会像以前那样,打完仗就被清算?” 韩有文只能按王震的嘱咐安抚:“新政权讲民族平等,不会亏待大家。” 可私下里,老兵们还是常聚在马厩旁,摸着战马叹气 —— 马是他们的命。 谣言先从伙房传起,说 “清真伙食要取消,以后只能吃猪肉”。 接着又有人说 “剿匪结束就解散部队,战马要上交国家”。 一名曾跟着马家军打了十年仗的老兵,当场就红了眼:“没马我活不成!” 这些话像野草一样疯长,韩有文发现时,已经有人在偷偷收拾行李。 他赶紧向王震汇报,可没等回复,叛乱就爆发了。 叛乱当晚,王震正在军区研究屯垦计划。 接到急电时,他手里还攥着新疆农田分布图。 “立即备马,我要去见韩有文!” 身边参谋劝他等天亮,他却摇头。 黑夜里,王震的马队在戈壁上疾驰,冷风刮得脸生疼。 见到韩有文,他第一句就是:“你了解他们,你去劝,我给你撑腰!” 王震的信任不是凭空来的。 当年他在南泥湾搞大生产,硬是把荒滩变成良田。 后来到西北,他又提出 “屯垦戍边”,让士兵一边打仗一边种地。 有次部队缺种子,他亲自去老乡家借,还写下借条:“丰收后加倍还。” 这些事,韩有文早有耳闻,所以才敢主动请命追叛军。 此刻在昆仑山脚下,韩有文把王震的事迹讲给叛军听。 “王司令员连戈壁都能种出粮,还能骗你们这点事?” 有老兵开始动摇,想起改编后部队发的新棉衣,比以前暖和多了。 就在这时,顽固分子突然大喊:“别信他!他早就投靠新政权了!” 韩有文没慌,转身对众人说:“我要是想害你们,还会单枪匹马过来?” 远处突然传来马蹄声,叛军们瞬间紧张起来。 韩有文笑着摆手:“是军区的后勤队,给大家送粮食来了。” 果然,几队人马驮着面粉、棉衣赶来,为首的人喊:“王司令员说,先让大家吃饱穿暖!” 看到粮食,不少士兵放下了武器,有人小声说:“要不…… 咱们回去吧?” 最终,除了少数人逃进深山,大部分叛军跟着韩有文往回走。 回到营地,王震亲自在门口迎接。 他没提叛乱的事,反而拉着老兵的手问:“马没受委屈吧?” 老兵愣住,眼泪突然掉下来:“司令员,我们错了。” 王震拍着他的肩:“知道错就好,以后咱们一起种地,把新疆建设好。” 后来,骑兵七师改编为农业建设师,战马换成耕牛,老兵们成了农民。 韩有文之后被调到军区参谋处,继续参与边疆建设。 他常跟人说:“要是没有王震司令员的信任,我劝不回那些老兵。” 而王震后来又推动了新疆兵团的发展,带领各民族群众开荒种地。 曾经的叛乱之地,渐渐长出麦田、棉田,成了新疆的粮仓。 那些参与叛乱的老兵,后来大多成了生产能手,有的还当了村干部。 如今,昆仑山脚下的农田依旧丰收,当年的老兵大多已离世。 他们的后代,有的还在兵团工作,守护着祖辈开垦的土地。 王震当年制定的 “屯垦戍边” 政策,一直影响着新疆的发展。 韩有文的后人,也还在新疆生活,时常给孩子讲起当年劝降的故事。 这段历史,成了边疆治理的宝贵经验 —— 以心换心,才能凝聚人心。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