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西藏昌都市卡若区某村庄,三头成年藏马熊的身影悄然出现在村办企业的沙场里。值班人员举着手机的手在发抖,镜头里一头体型壮硕的藏马熊正撕咬着看门狗,狗的哀嚎声混着熊的低吼,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等更多人赶到时,地上只剩一摊血迹,狗已经被拖走了——这可不是电影里的惊悚片段,而是真实发生在2025年10月28日晚的骇人一幕。 藏马熊,学名西藏棕熊,是青藏高原最大的食肉动物,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按理说,它们该在深山老林里捕猎岩羊、挖食鼠兔,可这些年,它们的“食谱”里却多了人类的“外卖”。青海玉树的垃圾填埋场里,几十头藏马熊挤在一起翻找剩饭;西藏那曲的乡镇街道上,熊大摇大摆翻垃圾桶,甚至翻窗进民宿偷吃;这次更直接,闯进沙场咬死看门狗。为啥这些“高原霸主”非要往人类地盘凑?说白了,是生存压力逼的。冬季食物稀缺,藏马熊冬眠醒来后急需补充能量,而人类聚居区遍地的垃圾、散养的牲畜,对它们来说就是现成的“自助餐”。 可这“免费午餐”吃多了,麻烦就来了。据统计,2014到2017年,三江源长江源区就上报了296起棕熊袭扰事件,入室破坏、捕食牲畜、甚至伤人。2025年4月,西藏昌都一位青年牧民独自上山采鹿角,被刚结束冬眠的藏马熊咬死;7月,那曲地区双湖县村民放羊时被熊袭击,手部受伤。这些悲剧背后,藏着两个扎心的真相:一是藏马熊的“生存智慧”——一旦发现人类“好欺负”,就会反复试探;二是人类的“侥幸心理”——总觉得“熊不会主动攻击人”,可当熊饿极了、护崽时,攻击性会成倍增加。 有人可能会说:“藏马熊是保护动物,我们能咋办?总不能打死吧?”确实,保护野生动物是法律底线,但人的生命安全也不能让步。青海囊谦县的牧民们想了个招:在门窗上加装防护网、倒刺,给牲畜圈养加固;雪境团队教牧民用狗群警戒,因为狗的叫声能提前吓退熊;野外活动时,6人以上结伴、带铃铛走路——这些“土办法”,其实都是用血泪换来的经验。 说到底,人熊冲突的本质,是生存空间的挤压。我们开发山林、扩大垃圾场,却忘了给野生动物留条活路。藏马熊进村,不是它们“变坏了”,而是被逼得没辙了。可当它们的爪子伸向人类的狗、甚至人时,这场“生存博弈”就已经没有赢家。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问:“我家在山区,该怎么防熊?”或者“遇到熊到底该跑还是装死?”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或疑问——说不定你的经验,能救别人一命呢。毕竟,在人与自然的相处里,多一份警惕,就少一份悲剧。 (案例来源:上游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