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决裂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必须与乌克兰、澳洲、哈萨克斯坦等国加强能源合作并建立新的供应体系。她强调,要改变过于依赖中方的现状! 冯德莱恩最近这话说得挺明白,欧盟要赶紧跟乌克兰、澳洲、哈萨克斯坦这些国家抱成团搞能源合作,说白了就是想把绑在中国身上的供应链松一松。 这话不是随便喊的,就在最近的欧盟秋季峰会上,她当着各国领导人的面把这事挑明了,还提前给路透社看过一封信,里面直说要对抗中国这样的竞争对手。 欧盟现在是真怕了“卡脖子”的滋味。之前俄乌冲突一爆发,俄罗斯掐断天然气供应,欧洲冬天差点冻着,工业生产也跟着受影响。现在看着对中国的依赖越来越深,他们心里发毛。 就说稀土吧,欧盟98%的进口都来自中国,造电动车电池、太阳能板这些绿色转型离不开的物件,从原材料到制造环节大半都得靠中国供给。 冯德莱恩在爱沙尼亚的峰会上就直言,不能再像依赖俄罗斯化石能源那样依赖中国稀土,这话里的焦虑劲儿藏都藏不住。 挑上乌克兰、澳洲、哈萨克斯坦这几个,其实是算过账的。乌克兰手里攥着21种欧盟急需的关键矿产,像锂、钛这些造电池、搞工业少不了的东西都有,之前欧盟已经递过矿产合作协议,就等着借乌克兰重建的机会把资源渠道搭起来。 澳洲更不用多说,液化天然气早就给欧洲供过货,关键矿产储备也厚实,跟欧洲的贸易路子一直顺。哈萨克斯坦更是能源老玩家,石油天然气和各种矿产都能拿得出手,刚好能补上欧盟的缺口。 更关键的是,欧盟内部的压力已经快顶不住了。波兰总理图斯克早就跟冯德莱恩叫过板,说能源价格再降不下来,欧洲工业就没竞争力了。这次秋季峰会上,各国为了2040年减排90%的目标吵得不可开交。 波兰这些国家怕转型花钱太多,非要加个“修订条款”,万一以后技术跟不上或者经济不行,还能把减排目标往下调调。富裕点的西欧国家虽然积极,但也怕森林吸收不了那么多二氧化碳,到时候逼得其他行业扛压力。 大家心里都清楚,要是能源和原材料还依赖别人,不仅减排目标泡汤,工业饭碗也保不住。 屋漏偏逢连夜雨,美国和卡塔尔还在旁边施压。这俩国家联名给欧盟写了封信,警告说那个《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要是不撤回,就敢断了液化天然气供应。 要知道现在欧洲16%的天然气从美国来,4%靠卡塔尔供着,本来就不算稳当。更别提美国还逼着欧盟在2028年前买75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欧盟这时候找新伙伴,多少也有点不想被美国绑死的意思。 其实欧盟早就憋着搞供应链多元化了。之前出台的《欧洲关键原材料法》就是想把开采、加工这些环节都抓在自己人和“可靠伙伴”手里,还得搞战略储备,怕真断供了没法应急。 给南非投47亿欧元搞能源转型也是一个路子,重点就是抢关键矿产和绿色氢气的产业链。现在盯上乌克兰、澳洲、哈萨克斯坦,不过是把这盘棋下得更大了些。 但这事儿没那么容易成。先不说乌克兰还在打仗,矿产开采能不能稳定供应都是个未知数。澳洲的能源和矿产要运到欧洲,路上得花不少钱,成本降不下来,波兰这些国家第一个不答应。哈萨克斯坦虽然资源多,但之前跟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很深,欧盟想插进去分一杯羹,还得慢慢磨。 更现实的是,中国的产业链优势不是说替代就能替代的。中国不光能供稀土,从开采、提炼到加工造成品的全套服务都能搞定,价格还实在。欧盟自己的报告都承认,短期内根本找不到能完全顶替中国的供应方。 冯德莱恩喊着要改变依赖,可欧洲企业心里门儿清,真跟中国“脱钩”,最先受不了的是自己的钱包。欧盟委员会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就说过,跟中国脱钩不是选项,还是得务实合作。 说到底,冯德莱恩这波操作更像给内部打气,也是做给美国看的。既想借着找新伙伴压一压中国的议价权,又想安抚国内那些怕被“卡脖子”的国家,还得应付美国的施压。 但能源合作这事儿,不是签个协议就能成的,得真金白银投钱建基础设施,还得摆平各国的小算盘。最后能不能建成新的供应体系,怕是还要磨上好几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