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被“中断”访华之路后,德国国内各界“火力全开”!任何指责中国的行为都是愚

士气沉沉 2025-10-30 01:36:39

德国外长被“中断”访华之路后,德国国内各界“火力全开”!任何指责中国的行为都是愚蠢的做法!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默茨政府的超级外交灾难 !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这场被中断的访华之路,说白了就是典型的 “既想占便宜又想摆架子”,最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的闹剧。这事的根子早在他出发前就埋下了,这位来自默茨所在基民盟的外长,一边攥着要和中国谈稀土出口的诉求,一边却在敏感问题上信口开河,硬是把合作的门给自己堵上了。 他之前接受采访时放话,要 “说服中方放松关键矿产出口限制”,转头就扯上台海问题,声称 “台海有事就是德国有事”,还说要 “自行决定一个中国政策的具体实施方式”,这种嘴上说一套、行动另一套的操作,显然没搞懂外交的基本规矩。 这种操作,简直是把外交当成了儿戏。前脚还求着人家卖你工业的粮食,后脚就指着人家的核心利益说三道四,这种嘴上一套行动一套的把戏,显然是没搞明白,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最基本的规矩就是相互尊重。 他似乎以为,中国离不开德国的市场,所以可以任由他拿捏,这种误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此行的结局。 这些话的音还没在柏林散去,德国国内的火就先烧起来了。最先坐不住的,是那些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德国工业企业。 大众、宝马、巴斯夫这些巨头,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和绿色转型领域,中国的稀土资源几乎是他们无法绕开的命脉。 外长这番言论,在他们听来无异于一场政治豪赌,赌注却是整个德国工业的未来。 私下里,不少企业高管唉声叹气,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稳定、可预测的外部环境,而不是这种为了国内政治秀肌肉而随时可能引爆的贸易冲突。这种沉默的焦虑,比任何公开的批评都更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紧接着,德国的经济界和智库也纷纷发声,言辞之激烈颇为罕见。多家权威经济研究所发布报告,直白地指出这种对抗性的外交策略是“短视且危险的”,任何试图在经济上与中国“脱钩”或在政治上持续施压的行为,最终伤害的都是德国自身的就业和繁荣。 他们用数据说话,展示了如果中国真的收紧关键矿产出口,德国制造业将面临多么巨大的冲击。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观点交锋,而是基于现实利益的严厉警告。 英国《金融时报》更是直接将此事定性为默茨阵营的一场“超级外交灾难”,认为这不仅让德国在国际舞台上颜面尽失,更暴露了其在对华政策上的混乱与不成熟。 那么,这位外长为何要冒这么大的风险,上演这么一出“自杀式”外交呢?很多分析将目光投向了德国国内的政治博弈。 默茨作为基民盟的主席,一直觊觎着总理的宝座,而通过对华强硬来展现自己的“领导力”和“价值观”,是西方政客屡试不爽的选举策略。 这位外长作为默茨的得力干将,他的言论很可能并非单纯的外交失言,而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政治表演,目的是为了迎合国内一部分对华持强硬态度的选民,为未来的大选铺路。 只可惜,他们打错了算盘,低估了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也高估了德国能够承受的代价。这种为了国内政治私利,而牺牲国家整体经济利益的做法,让很多人感到愤怒。 这场风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德国在对华政策上的深层困境。一方面,德国经济深度依赖中国,无法承受“脱钩断链”的痛苦; 另一方面,在政治和价值观上,它又想紧跟美国的步伐,展现所谓的“西方团结”。这种摇摆和矛盾,让德国的外交政策显得进退失据。 外长访华之路的中断,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它迫使整个德国社会去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未来,德国到底想跟中国怎么处? 是继续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别扭模式,还是真正找到一个能够平衡利益与分歧的务实路径?这件事的后续影响,恐怕才刚刚开始显现。对于德国未来的选择,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1033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