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中国前三季度GDP出炉,直接让外媒酸了。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数据一出来,就跟扔了个炸弹似的,直接炸翻了那些总爱对中国经济指手画脚的外媒。国家统计局10月20日公布,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15036亿元,按不变价格算同比增长5.2%。这数字听着平平,但放眼全球经济这潭浑水里头,它稳得像块磐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刚预测2025年全球增速才3.2%,美国、日本、欧元区加起来也就勉强摸到2%出头。中国这5.2%不光超了预期,还比上年全年快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快0.4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单独看是4.8%,环比增长1.1%,这在贸易摩擦、地缘冲突一堆麻烦事缠身的情况下,简直是硬扛出来的成绩单。 外媒这回反应特别逗,本来不少人等着看笑话,结果数据一亮堂,酸味儿直往外冒。路透社报道说,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长4.8%,比第二季度的5.2%慢了点,但符合预期,出口需求帮了大忙,避免了更糟的下滑,还直白点出这让更多刺激政策呼声高涨。纽约时报也酸溜溜地写,中国经济稳定,但消费者更谨慎了,第三季度增长1.1%跟春天差不多,如果保持这速度,全年5%左右的目标稳了,可零售销售弱,工厂输出倒是强。英国《金融时报》那边,分析师们盯着数据表,感慨中国经济在外部压力下韧性十足,第三季度季度环比0.9%,比第二季的0.5%好转,虽然没达到第一季的1.5%,但总算没继续滑坡。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的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也发文,说中国经济第三季度显示出微弱稳定迹象,外部需求软化了放缓幅度。美媒CNN和福克斯那些,标题党玩得飞起,一个说“中国增长放缓到今年最低,但没崩盘”,另一个酸道“5.2%听起来亮眼,可内部需求还得加把劲”。这些评论听着阴阳怪气,其实骨子里透着羡慕——全球经济体里,谁能稳住5%?中国这成绩单,直接戳中了他们那点小心思,总觉得自家经济一塌糊涂,对方怎么还能这么扛。 说白了,这5.2%不是天上掉的,得益于几个关键支柱顶着。外贸这块儿,成了头号功臣。尽管中美贸易摩擦没消停,美国订单下滑,但“一带一路”沿线和东盟、拉美市场补位补得及时。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出口同比增了30%以上,帮了大忙。前三季度货物出口总额3.98万亿元,增长6.2%,贸易顺差扩大到6263亿美元。第三季度贸易顺差更是同比涨12%,这数据让日媒《日本经济新闻》直呼,中国出口韧性超出想象,缓冲了国内压力。工业增加值前三季度同比增长6.2%,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9月回升到50.1%,新订单指数51.2%,都说明工厂那边订单没断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4.1%,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涨9.1%,这些硬指标摆在那儿,外媒想黑都黑不圆。 消费复苏这事儿,也没让大家失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三季度同比增长4.5%,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高达82.6%,拉动了4.3个百分点。线上零售继续领风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9.2%,占社零总额比重28.1%。餐饮收入涨5.9%,这说明老百姓吃饭花销稳了。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5.2%,跟上半年持平,9月CPI上涨0.4%,核心CPI0.3%,通缩压力缓解了不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3%,跟GDP增速同步,这让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意愿慢慢回暖。以旧换新政策推了一把,家电、汽车销量双位数增长,带动相关产业链。双11刚起步,天猫、京东订单爆棚,3C家电换新订单同比增两倍多。这些小事儿累积起来,就成了消费回血的底气。英媒BBC评论说,中国消费虽谨慎,但政策刺激下开始显效,这对全球供应链是利好。 外资流入这块儿,更是给外媒上了一课。前三季度实际使用外资7689亿元,同比降15.2%,但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增长12.7%,占比38.1%。高端制造、医疗设备、研发服务这些领域,外资没跑路,反而加码。德国大众、宝马在华投资扩厂,韩国三星、LG电池线升级,美国高通、英特尔芯片合作深化。欧洲商会报告显示,超60%成员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亚洲开发银行也预测中国仍是外资首选。第三季度FDI虽有波动,但服务贸易逆差收窄,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涨10.5%。这些数据让美媒《华尔街日报》不得不承认,中国市场吸引力没减,跨国公司用真金白银投票。相比之下,美国外资净流出,欧盟内部投资疲软,中国这波操作,直接拉高了全球信心指数。 从更广角度看,这成绩单还藏着深层逻辑。中国经济不是靠一锤子买卖,而是结构调整的成果。农业增加值增长3.7%,粮食产量稳超1.3万亿斤,夏粮早稻双丰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0.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基础设施投资涨5.8%,高技术产业投资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