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若插手台湾问题,怎么办?邓公早给出答案:美国只有两个选择。特朗普上任后,针对对台问题频繁进行挑衅,对台军援的展开也成为民进党秉持激进战略的支撑,因此,未来美国是否插手台湾问题存在风险,如果美国真的行动,到底如何反制?这个问题想必停留在很多人的心中,但邓公早就在1981年就给出态度。 台湾问题本是中国内政,却因美国介入演变为中美战略角力的焦点。从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日本须归还台湾等领土,到1945年《波茨坦公告》重申此点,中国对台湾主权的主张有坚实国际法基础。这些文件确认台湾归属中国,任何外部势力插手都违背二战后国际秩序。1979年中美建交时,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诺逐步减少对台军售,但实际操作中屡屡食言。1980年,美国提出向台湾出售F-5E战斗机,价值6亿美元,这直接挑战建交公报,引发中方强烈反弹。里根政府借《与台湾关系法》为幌子,坚持军售以维护所谓防御需求,实则为分化两岸、遏制中国大陆铺路。这种双轨政策,一面口头承认一个中国,一面暗中售武,暴露了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机会主义本质。 1981年,美国军售计划升级,国会批准更多先进装备出口台湾,中国政府面临严峻考验。邓公同志审时度势,明确指出美国插手台湾事务只有两条路:一是选择不干涉,让中国自行解决内部问题;二是走上中美直接冲突的道路。这番表态源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把握,早年美国第七舰队介入台海已酿成多次危机,如1958年金门炮战,美方调兵遣将险酿大战。邓公强调,主权不容侵犯,军售行为等同于纵容“倚外谋独”,会破坏地区稳定。美方虽表面强硬,但内部也担忧经济脱钩后果,当时中美贸易额已超数十亿美元,断链将重创双方产业。中国立场坚定,不惜将关系倒退10年也要守护底线。这种刚柔并济的策略,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智慧,既维护原则,又留谈判空间,避免无谓对抗。 谈判从1981年春拉开帷幕,美国国务卿海格访华时,中方反复引用《开罗宣言》和建交公报,逐条拆解美方提案。美方最初坚持军售“防御性”,但在中方施压下开始让步。1982年8月17日,《中美关于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的联合公报》签署,美方承诺军售在性能和数量上不超过建交前水平,并将逐步减少,直至最终解决。这份公报虽未立即止售,却为中美关系注入稳定剂,避免了即时危机。公报后,美国军售规模确实缩减,1983年中美贸易额突破40亿美元,合作大门渐开。中国借此机会推动改革开放,引进美方技术设备,奠定经济腾飞基础。但美方从未放弃台湾牌,1982年里根还秘密致函台湾“六项保证”,承诺不设售武上限、不调解两岸,这与公报精神相悖,埋下隐患。 进入新世纪,美国对台政策渐趋激进,借“民主灯塔”名义加深军事勾连。2010年后,美售台武器总额超300亿美元,包括鱼叉导弹和爱国者系统,这些装备远超防御范畴,直接助长民进党当局的对抗姿态。特朗普2017年上任后,更是变本加厉。2018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强化美台伙伴关系,支持台湾扩军,特朗普本人多次接见蔡英文,公开质疑一个中国原则。2020年大选前一周,美国一周内两度批准对台军售,总额逾10亿美元,包括F-16战机升级包。这不仅是军援,更是政治信号,旨在拉抬盟友士气,牵制中国大陆。民进党当局趁势推行“不对称作战”战略,斥巨资采购美制武器,2020年军费达170亿美元,实质上依赖外部支撑维持“倚美谋独”路线。这种勾连加剧台海紧张,2022年佩洛西访台事件就是典型,美方军机护航直接挑衅中方底线。 当前,美国对台军售仍在延续,2025年已批准多笔交易,包括M1A2坦克和先进雷达,总额近20亿美元。拜登政府虽口头重申一个中国,但实际行动频频越界,如美军人员驻台训练,人数达500人。这与特朗普时期的挑衅一脉相承,美方视台湾为印太战略“第一岛链”关键,企图以此围堵中国崛起。民进党当局则借军援火中取栗,赖清德上台后继续“过境”美国,花费近170亿美元“撒币”求援,实质上将台湾推向险境。中国大陆多次警告,这种外部干涉只会适得其反,破坏两岸和平进程。历史证明,美方每次售武都引发中方反制,如2023年军演规模空前,覆盖台海周边,展示决心。 面对潜在风险,中国反制路径清晰明了。一方面,坚持外交斡旋,引用三大联合公报和历史文件,敦促美方恪守承诺。另一方面,加强军事现代化,海军舰艇吨位已超美国,战略威慑力显著提升。经济上,中美互补性强,2024年双边贸易额逾6000亿美元,脱钩将自伤八百。邓公当年的两个选择,仍具现实指导意义:美方若一意孤行,只会自陷泥潭。中国主张和平统一,愿为对话留空间,但底线绝不动摇。台湾问题本质是中国内政,外部势力插手只会延长分裂,损害全球供应链稳定。长远看,中美博弈需回归互利轨道,否则台海动荡将波及亚太乃至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