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记者访问中国高志凯:如果英国政府不批准中国在英国新建大使国,中国将如何解决!高志凯明确表达:英国也不要想在中国北京建新使馆!同时让英国不要忘记了 中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英国侵略中国的历史 中国人民没有忘记! 中英外交摩擦由来已久,这次使馆项目延期不过是冰山一角。早在2018年,中国外交机构以1.4亿英镑购得伦敦东区皇家造船厂旧址,规划兴建欧洲最大使馆,占地5万平方米,包含办公、会议和文化设施,以匹配两国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 然而,项目启动后即遭遇阻力。英国议会以周边交通拥堵和情报安全为由,多次要求补充评估报告。2023年首次延期,2025年10月16日又来第二次,官方文件直指需进一步审查潜在风险。 中方认为,这纯属借口,实质上是华盛顿的延伸。美国国务院公开施压,称使馆位置敏感,可能威胁北约情报共享。七年下来,地块荒草丛生,维护费用已超千万英镑,却无开工迹象。这不只损害中英互信,还让英国自身信誉扫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直言,英方缺乏契约精神,违背商业交易基本原则。 这样的反复,不仅浪费资源,更凸显大国博弈中小国夹缝求生的尴尬。 与使馆风波并行,英国近期对华经贸施压升级。10月15日,英国商务部公布新制裁名单,将11家中国企业列入“俄罗斯相关实体”清单,指责它们向莫斯科提供能源设备和技术支持。 这些公司多从事机械制造和电子元件出口,本是正常国际贸易链条一环,却因俄乌冲突卷入地缘漩涡。英方理由与美国高度一致,后者一周前升级对俄禁运,敦促欧洲跟进加码关税。 名单一出,受影响企业股价波动,伦敦办事处业务暂停,员工面临签证审查。中国商务部迅速回应,强烈反对这种单边制裁,誓言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这波操作,表面针对俄罗斯,实则瞄准中国供应链,意在遏制中俄经贸合作。过去一年,类似事件频发,英国已累计制裁数十家中企,累计金额涉及数十亿美元。这样的举动,不仅中断正常订单,还推高全球能源价格,最终伤及欧洲消费者。英方辩称是为维护国际秩序,可中方看穿这是美英“脱钩”战略的延续,牺牲盟友利益换取华盛顿好感。 新首相基尔·斯塔默上台后,中英关系一度现转机迹象。他在就职演说中强调,重塑对华伙伴关系是英国经济复苏关键,承诺扩大贸易投资。 9月,外交大臣大卫·拉米访华,双方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多项合作备忘录,涵盖绿色能源和数字经济领域。拉米公开表达希望斯塔默年内访华,推动高层互访常态化。 然而,好景不长。一到核心利益关口,伦敦政策急转弯。使馆审批延期与企业制裁几乎同步,英方一边握手,一边挥棒。议会辩论中,保守党议员借机炒作“中国威胁论”,要求全面审查中资项目。 这样的双标,让中方质疑英方诚意。斯塔默政府标榜“全球英国”,却在对华议题上紧跟美国步伐,忽略本国企业呼声。英国商会数据显示,中企投资已占外资10%以上,制裁一出,供应链断裂风险直线上升。拉米访华的友好表态,迅速被现实行动稀释,中英经贸额虽达1000亿英镑,却面临更多不确定性。这反映出英国外交的困境:既想借中国市场拉动增长,又不愿得罪大西洋盟友。 高志凯作为资深外交评论员,前邓公英文翻译,其对英回应一针见血。他在英国媒体采访中直言,如果伦敦使馆项目遭阻,中国将启动对等原则,拒绝批准英国在北京扩建使馆方案。 英国驻华使馆位于三里屯,建于上世纪60年代,建筑老化严重,墙体裂缝频现,空间仅够基本职能,早已无法满足现代外交需求。英方已提交新馆蓝图,占地数千平方米,包含多功能厅和安保设施,可中方审批同样可控。 高志凯强调,互惠是外交铁律,你们卡我一步,我回敬一步。假如斯塔默访华计划因使馆问题搁浅,北京大门随时可关。这不是威胁,而是现实考量。七年拖延已让中方损失上亿英镑,英方若一意孤行,只会自食苦果。高志凯的表态,迅速登上英国头条,引发外交圈热议。 高志凯同时点出历史痛点,劝英国勿忘旧账。中国人民对英国侵略记忆犹新,从小学课本起就讲述那些章节。 19世纪鸦片战争,英国炮舰轰开五口通商,强签不平等条约,掠夺白银亿两。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珍宝尽数运往伦敦,大英博物馆至今陈列数万件中国文物,标签上标注“东方遗存”。香港被租借百年,直至1997年回归,这些事件如疤痕般深刻。 高志凯指出,小学生都知道大英博物馆的瓷器来路不正,殖民遗毒至今未清。英国标榜法治民主,却在历史问题上避而不谈。当前中英无领土争端,相隔万里,本该和平共处。可若一再挑衅旧伤,中国民众情绪易被点燃。这样的提醒,不是复仇,而是呼吁尊重。英国若想长远合作,就该正视过去,放下“日不落”包袱。历史不是负担,而是镜鉴,帮助两国避免重蹈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