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终于意识到了!但是可能已经晚了!近日,美媒纽约时报发表观点称,如果两国都按照

探修説 2025-10-29 11:02:30

美媒终于意识到了!但是可能已经晚了!近日,美媒纽约时报发表观点称,如果两国都按照目前的轨迹发展下去,中国很可能最终完全主导高端制造业,从汽车,芯片,到核磁共振成像仪和商用飞机。人工智能霸主之争将不再是在中美之间展开,而是在深圳和杭州等高科技城市之间展开。 谁能想到,曾经被美国视为 “低端制造代名词” 的中国,现在在高端领域已经杀得风生水起。 就说汽车行业,以前全球市场是日本、德国的天下,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直接后来居上,2023 年出口量就超过了日本,成了全球第一。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撑起了全球一半的产能,比亚迪、蔚来、小鹏这些本土品牌更是在海外攻城略地,欧洲、东南亚的街头到处都能看到中国新能源车的身影。 美国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仅依赖中国的电池供应链,连本土车企都得从中国进口核心零部件,这要是放在十年前,美国人想都不敢想。 芯片领域更能说明问题,美国为了卡脖子,又是实体清单又是光刻机禁令,把能想到的封锁手段都用上了。可结果呢?中国不仅没被卡死,反而倒逼出了自主研发的快车道。 中芯国际的 28 纳米芯片早就稳定量产,支撑起了国内大部分消费电子、物联网设备的需求; 先进制程也在稳步突破,华为 Mate 60 搭载的麒麟芯片,硬是绕开了外部限制实现了回归。 现在中国的芯片产业链越来越完整,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一步步补齐短板,美国想靠技术封锁拉开差距,现在看来纯属痴心妄想。 再看那些以前被西方垄断的 “高精尖重器”,中国也一个个实现了突破。 商用大飞机 C919 已经正式交付东方航空投入商业运营,打破了波音、空客几十年的双头垄断,现在订单都排到好几年后了。 还有医疗领域的核磁共振成像仪,以前全靠进口,价格被炒到天价,现在国产设备不仅技术达标,价格还亲民,已经走进了全国不少医院,硬生生把进口设备的溢价给打了下来。 这些曾经被西方卡脖子的领域,现在都成了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新增长点,美国想再靠技术壁垒赚超额利润,已经没那么容易了。 最让美国焦虑的还要数人工智能,《纽约时报》说的 “深圳 vs 杭州” 之争,可不是夸张。深圳有华为、腾讯,杭州有阿里、海康威视,这些企业在大模型、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投入和落地速度,让美国同行都望尘莫及。 阿里云的通义千问、百度的文心一言已经在各行各业落地应用,自动驾驶技术在国内多个城市实现商业化运营,而美国的人工智能还停留在实验室和概念阶段,落地速度远不如中国。 更关键的是,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做支撑,任何一项新技术都能快速迭代优化,这是美国很难比拟的优势。 美国现在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真的太晚了。 以前他们仗着技术优势,搞制造业空心化,把中低端产业转移出去,一门心思靠金融和高科技赚快钱,结果导致产业链断裂,现在想重建制造业,不仅成本高,还缺熟练工人和完整的供应链。 而中国早就布局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基础材料到核心零部件,从研发到生产,形成了闭环,再加上 “十四五” 规划对高端制造的持续投入,还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做后盾,发展势头根本挡不住。 更讽刺的是,美国之前搞的各种科技封锁、贸易限制,本意是想遏制中国,结果反倒成了中国自主创新的 “催化剂”。 芯片禁令让中国企业下定决心搞自主研发,关税壁垒倒逼中国产业升级,现在中国在高端制造业的各个领域都站稳了脚跟,美国再想回头追赶,已经没了先机。 《纽约时报》的醒悟,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承认 —— 他们终于看清了中国的发展轨迹,却发现自己已经被远远甩在了身后。 说到底,高端制造业的竞争拼的是产业链、技术积累和市场支撑,这些中国都已经具备,而且还在持续强化。美国现在才反应过来,就像游戏快通关了才想起补装备,早就来不及了。 中国主导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变成中国城市内部竞争,这不是预言,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0 阅读:71
探修説

探修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