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如此害怕人口减少,原因就是中国经济的主脉,与其他国家完全不同,过去几十年,我们国家经济为啥能发展得那么快?这里面啊,“人口红利”这四个字,那可是立了大功! 一场悄无声息的“人口潮退”,会不会让我们国家那条高速增长的“经济快车”突然刹车?过去几十年,靠着源源不断的年轻人,我们从穷小子变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如今出生率低迷,总人口连降三年,这背后藏着啥秘密?人口红利这张王牌,正面临考验,它怎么就成了经济主脉? 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步,到2017年,GDP从1495亿美元飙升到12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8800美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这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靠着庞大劳动力大军撑起来的。1982年到2000年,人口年龄结构优化,对人均收入增长贡献了1.3个百分点,总共拉动经济增长1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口从5.4亿增到近14亿,年均增长1.4%,工作年龄人口从6亿涨到10亿,这股红利直接推高了生产力和消费力。 人口红利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年轻人多、负担少。1992年到2007年,这红利达到峰值,总抚养比下降,拉动人均GDP增速明显,当时与人口总抚养比的相关系数达-0.161。 制造业借此起飞,成了世界工厂,出口订单源源不断。内需市场也跟着壮实,储蓄率高,资金直奔基建,路网电网四通八达。2009年到2023年,虽然劳动力数量开始减少,贡献-1.23%,但整体上,这红利还是占了经济增长近两成。 没有它,我们哪来这波“经济奇迹”? 与其他国家比,我们这条路走得格外不一样。美国那边,经济增长靠技术创新和金融服务,人口不是主支点,他们通过移民政策每年补进百万青壮年,硅谷创业公司六成跟移民有关。 欧洲是百年调适,老龄化来得慢,福利网密实,产业自动化早起步,德国制造业占比31.5%,远超平均。 日本韩国早期也尝过人口红利甜头,但生育率一掉,红利就耗尽,日本1990年代进老龄社会,人均收入高,靠积累缓冲,可我们人均GDP刚过万美元,基础还薄。 他们没把人绑这么紧,我们经济主脉就是人口,一旦基数晃荡,全链条都得跟着抖。 如今人口减少成现实,2023年总人口降到14.09亿,2024年再减139万,连续三年下滑。 出生人口902万,死亡1110万,生育率徘徊在1.0左右,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 原因不简单,一是育龄妇女数量少,2023年15-49岁妇女比前一年减300多万;二是生育水平低,年轻人顾虑养娃成本高,晚婚不婚增多。 结构性问题更深,社会保障网需加强,性别歧视等旧习得破除,不然趋势难逆。 2024年出生虽反弹52万到954万,但专家说这不改超低生育率大势,总人口萎缩加速。 这减少直戳经济痛点。劳动力每年缩0.5%,工厂招工难,制造业成本升。消费市场凉了,买房换房需求弱,房地产拉动力减。养老金压力大,医保捉襟见肘,老龄化到2035年60岁以上超4亿,占比30%。 相比美国“全球抢人”,我们没移民缓冲,日本靠高收入顶着,我们人均收入低,冲击更猛。人口红利退场,新引擎还没全接上,增长率从过去9%多降下来,考验不小。 党的领导下,我们积极应对,早有部署。2016年推二孩,2021年三孩,配补贴、延长产假、扩幼儿园。2025年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建银发经济,预计市场潜力巨大。 中长期规划强调制度巩固、财富储备、人力提升、科技支撑,产品服务丰富,社会环境友好。 开展敬老月活动,促代际融合,老年权益保障跟上。 教育加码,产业升级自动化,劳动力质量升,贡献从数量转质量。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近5亿,但通过健康奇迹和高质量发展,能化挑战为机遇。 这转型虽阵痛,但我们有底气。过去人口红利立大功,未来靠创新和制度续航。银发经济兴起,老年人融入社区经济,科技助医养,增长可持续。人口形势变,但中国式现代化不改道,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是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