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万安的手腕真不是一般的厉害,上午还在那跟郑丽文握手的通稿,下午就直接坐到郑丽文的对面,动作之快,力度之猛,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那场轰动岛内的“握手变对坐”大戏,背后藏着的全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清醒算计,事情的由头其实是郝龙斌先放出风声,说自己见了蒋万安,想借台北市长的名头给自己造势,把蒋万安架在火上烤——认了就得罪党内其他山头,不认又显得格局小。 换做别人可能要么纠结要么妥协,蒋万安偏不,直接用行动破局,上午主动发通稿,配上和郑丽文并肩握手的照片,笑容可掬姿态谦和,既给了郑丽文面子,又堵死了郝龙斌借势的路,这波烟雾弹放得又快又精准。 没等通稿热度降温,下午就把会面地点换到小会议室,自己稳稳坐在主位沙发上,等着郑丽文坐到对面,从“并肩战友”到“隔桌对视”,身体语言的转变把“公事公办”四个字刻得明明白白,潜台词就是“想合作可以,别想拉我站队”。 更绝的是,见完郑丽文他马不停蹄又见了罗智强,一天之内把关键参选人全对接一遍,程序上滴水不漏,谁也挑不出理,这种一碗水端平的手腕,在拉帮结派成风的台湾政坛里,简直像股清流。 这可不是蒋万安一时兴起的作秀,翻看他的从政履历,从一开始就带着这种“不跟你玩人情绑架”的基因。 2017年蔡英文当局推动“劳基法”修正案,要把每月加班上限从46小时提到54小时,遭到民众强烈反对,蒋万安当时作为民意代表,直接在审议现场发言130分钟,硬生生把初审拖到下班时间,成功阻止了草案推进。 他没去串联党内大佬施压,也没搞街头抗议那套,就靠规则内的操作硬刚,既守住了民众利益,又没给自己绑上任何派系的枷锁。 2022年参选台北市长时,面对对手嘲讽他“靠蒋家血统上位”,他没纠结于身份辩解,而是每天清晨5点多就出门拜票,走遍台北62个里,和超过10万人握过手,最终以42%的得票率胜选,成为最年轻的台北市长。 要知道台北市作为政治重镇,历来是蓝绿必争之地,他能在多方夹击下胜出,靠的就是这种“不依附任何人,只靠选民”的思路,和那些靠着派系背书上位的政客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台湾政坛,“拉帮结派、人事酬庸”早就成了公开的潜规则,尤其是民进党当局的操作更是直白。 2024年赖清德上台后,把“任人唯亲”玩到了新高度,98岁的舅舅被聘为“资政”,交情30年的好友当“国策顾问”,就连公营企业高层也全是“赖友友”的身影,台湾烟酒公司董事长直接交给了亲信之子,成为百年最年轻的董事长。 之前蔡英文任内也没好到哪去,表姐当“劳动部长”,表姐夫坐“最高行政法院院长”,被岛内讥讽为“家天下”。 反观蒋万安,担任台北市长后推进双城论坛,始终坚持“市政交流不沾派系色彩”,2025年计划签署的智慧交通协议,特意删除所有可能引发政治争议的内容,全程强调“对等尊严”,还让代表团成员通过抽签产生,避免被指“派系操作”。 即便面对绿营议员拿“两岸立场”刁难,他也不跟对方陷入意识形态争论,而是引用民进党高层“不应放弃交流机会”的表述反击,把话题拉回民生本质。 他作为蒋家第四代,这个身份既是光环也是枷锁,从小到大都被贴着“官二代”标签,但他27岁前一直随母姓章,没享受过任何蒋家特权,在美国当律师时也靠自己打拼,创办过法律事务所。 这种经历让他明白,依附别人的资源迟早会被收回,只有守住自己的边界,才能掌握主动权。 2025年4月,面对罢免案中的司法不公争议,国民党高层号召上街抗议,蒋万安却另辟蹊径,提出“倒阁”主张,呼吁立法机构对赖清德进行不信任投票,既表达了立场,又没跟党高层的激进路线深度绑定,给自己留足了转圜空间。 他很清楚,2026年台北市长连任才是重中之重,岛内70%以上的民众支持双城论坛这类民生交流,中间选民更是厌恶派系恶斗,他现在的“不站队、立规矩”,其实是在为未来积累资本,毕竟没谁愿意把票投给一个被派系绑死、随时可能妥协的政客。 在这个人人都想靠“人情牌”走捷径的社会,政坛里的“拉帮结派”更像是一场“绑匪式合作”——你收了我的好处,就得听我的指挥,你进了我的圈子,就得帮我站台。 蒋万安偏要做那个“解绑者”,用上午握手下午对坐的果断告诉所有人,合作可以,但必须按我的规矩来,没有人情可讲,没有派系可依。 这种边界感不是冷漠,而是一种高明的自保和布局,他知道,只有开局就把自己从派系纠葛里摘干净,后面才能轻装上阵,不用为了人情债妥协,不用为了派系利益牺牲民生。 就像2025年10月台湾光复节上,他既不回避抗日历史,又不陷入统独争议,只聚焦“铭记先辈牺牲”,这种精准的分寸感,和他对待郑丽文的态度如出一辙。 在政治这个需要“步步为营”的游戏里,蒋万安显然是个清醒的玩家,他不玩虚的人情套路,只守实的规则底线,而这种看似“不合群”的做法,恰恰让他在复杂的派系斗争中站稳了脚跟,也让他有了走得更远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