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不计成本,先搞死荷兰,否则还会有无数个荷兰,搞不死荷兰后患无穷,这是一个杀鸡儆猴的好机会,让那些甘为美国的爪牙看看,这就是跟在美国后面兴风作浪的后果,中国不下死手,就是虐待自己。 安世半导体,原本是一个典型的成功商业案例,中国的闻泰科技花费“天价”收购了这家公司,并将其发展为全球前三的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巨头,年营收在2023年达到了32亿欧元。 这一切在9月底突然发生了变化,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动用紧急法令冻结了安世半导体在全球30家分支机构的资产,并强制托管了中国方所持有的99%股权,甚至罢免了张学政的CEO职务。 这一系列操作,使得原本属于中国的资产,在法律上突然失效,荷兰方面表面上掌控了安世半导体。 但是荷兰虽然掌握了名义上的所有权,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控制安世的核心生产环节,安世的生产和出货高度依赖其位于中国东莞的工厂,70%的产能和最终产品都由这里输出。 中国方面迅速反应,利用出口管制措施,切断了对安世生产所需的氮化镓等关键材料的供应。 这场冲突逐渐升级为一场技术和资源的武器化较量,荷兰的优势在于其ASML公司,这是全球唯一能够生产先进EUV光刻机的企业,掌握着全球半导体制造中至关重要的技术。 由于美国的施压,荷兰政府在2024年1月决定切断对中国的光刻机供应,这意味着ASML将损失大量的中国市场份额,甚至可能导致2024年第三季度ASML对华销售损失近28亿欧元,但荷兰依然坚持这一决定。 作为回应,中国则开始利用自己在稀土资源上的优势,中国控制着全球约80%的稀土供应,这些稀土是新能源汽车、5G以及其他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2025年10月,中国宣布对五种关键稀土实行出口许可制,将稀土出口作为对外施压的重要工具,这一举措迅速打击了荷兰及其盟友的信心,也让全球供应链的其他环节感受到了压力。 荷兰随后联合了30多个国家,试图建立替代的稀土供应链,这一行动本身就证明了中国反制措施的有效性。 尽管这些国家希望寻找新的稀土供应来源,但从长远来看,替代中国的供应链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这表明全球供应链的深度依赖,尤其是对中国资源的依赖,难以短期内撼动。 许多跨国企业的生产计划被打乱,导致了苹果、特斯拉、大众等巨头的供应链紧张,甚至影响到了股市的波动,尤其是纳斯达克指数的下跌,直接反映了这场技术战的严重后果。 对于荷兰而言,除了失去ASML可能带来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安世半导体这个重要纳税和就业提供者陷入了困境,这对荷兰经济也是一大打击。 这场冲突,不仅给荷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其他国家发出了警告:如果跟随美国封锁中国,必须准备好承担相应的经济代价。 所谓的外部支持和联合阵线,远不能弥补因供应链断裂而造成的实际损失。 这场中荷冲突,正是全球化与地缘政治之间深刻矛盾的集中体现,在新的国际格局下,商业资产和供应链中的关键节点已不再绝对安全,任何技术和资源上的优势,都可能成为政治博弈的工具。 这场冲突的教训是深刻的:在这个新的世界里,商业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经济与政治的博弈,已难以分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