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根本没有能力造出芯片,即使造出来中国芯片也落后世界20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穷得叮当响,科技基础薄弱得像一张白纸。1965年,中科院下任务搞微型计算机,中国啥都没有,元件全靠进口。黄令仪刚从清华毕业没几年,就扎进计算所,带着一帮人从零起步。 1966年,第一台微型计算机搞出来了,主频才几百赫兹,体积大得像个小冰箱,但这可是中国自己的心跳声。 从那起,她参与空间计算机、百万次巨型机,步步踩实基础。八十年代,集成电路热起来,她主导项目,拿下国家专利,可资金一断,研发就黄了。芯片这玩意儿,卡脖子卡得狠,每年砸几千亿买国外货,军工情报还可能外泄。黄令仪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1989年,黄令仪被派去美国学技术,顺道逛拉斯维加斯国际芯片展。展厅里,英特尔、摩托罗拉摊位堆满样品,处理器速度飞起,封装精细得像艺术品。 中国一个展位影儿都没,几个中国人拎着塑料袋当观众,她转悠一圈,差距拉得老长。国外芯片主频上GHz,中国还在MHz爬坡,工艺节点差几代,功耗高、兼容差。 回国后,她攒资料,钻研设计方法,2000年搞出个芯片方案,国际博览会拿银奖。这不是吹牛,是实打实的积累。芯片发展关乎国运,计算机、手机、导弹,全靠它撑腰。依赖进口,风险大,经济漏血,安全隐患多。黄令仪明白,自主芯是硬道理。 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拉她入伙龙芯项目,她本该退休养老,却站第一线。 龙芯目标简单:通用高性能CPU,自主架构。起步难,团队小,设备旧,但她统筹设计,优化指令集。2002年8月10日,龙芯一号流片成功,主频200MHz,MIPS架构兼容,成本低,功耗小。这芯片虽起步低,但结束了“无芯”尴尬。鉴定会上,专家测了测,性能达标,兼容Linux,团队松口气。龙芯一号投产后,用在嵌入式设备,军工、民用起步。 2003年,龙芯二号来,主频上1GHz,增强缓存,跑得稳。黄令仪虽年纪大,仍把关架构,避开专利坑。2010年,龙芯三号出世,64位,多核,性能追AMD部分产品。3A版1.5GHz,3B版更猛,服务器级。 黄令仪74岁时,身体扛不住,退休了,可团队卡壳,她又杀回来,调兼容层,重跑模拟。2014年,迭代版落地,军机、北斗卫星装上自家芯。2018年,三号系列批量,性能直逼国际中端,工艺上28nm。 龙芯不光省钱,每年少花两万亿进口费,还保安全,情报不外流。 龙芯路走来,弯多坎高。早期,主频低,软件生态弱,兼容x86难。国外封锁技术,专利墙高筑。中国起步晚,人才缺,资金散。但国家项目顶上,863、核高基砸资源,团队咬牙迭代。龙芯二号用在工控,三号进超算,神威·太湖之光部分节点靠它。 2020年后,龙芯中科院独立,推3D版,工艺下7nm,性能翻倍。黄令仪贡献大,她不光设计,还带人,教后辈从指令到封装全链条。得奖多,CCF夏培肃奖,龙芯之母名号实至名归。 龙芯今军工航空主力,民用扩展,生态建起。芯是国力,自主是底线。起步苦,但一步步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