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发文:“中国现要求德企在获批稀土出口前,须先交出包括设计图纸与供应链细

波览历史 2025-10-28 02:15:45

《彭博社》发文:“中国现要求德企在获批稀土出口前,须先交出包括设计图纸与供应链细节的敏感数据”,因此柏林方面感到担忧,不过虽然担忧,但却没有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如今,外媒开始吐槽,但却绝口不提,以往对我们的所作所为!   而这套玩法,本就是西方教给世界的。   2024年11月,美国众议院直接给ASML、应用材料等五家全球顶尖芯片设备企业发函,要求12月1日前交出在华前30大客户的收入明细、技术参数甚至未来三年的产能规划,理由是“维护供应链安全”。   当时彭博社这类媒体没一个站出来质疑,反而附和称这是“必要的技术保护”。   欧盟也没闲着,2023年就以“反补贴”为由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调查,要求企业提交从电池原料到整车售价的全链条数据,连研发投入的明细都不放过。   如今中国对稀土提出类似要求,西方就换了一副面孔,这种双重标准在网友眼里,不过是“只许州官放火”的现实写照。   中国敢提这样的要求,根本不是靠“资源垄断”,而是几十年磨出来的技术壁垒。   很多人以为稀土优势是储量,其实全球稀土储量中国占比不到四成,真正的核心是分离技术。   上世纪70年代,徐光宪院士带着团队攻克了镨钕分离的世界难题,创新的串级萃取理论把稀土纯度做到99.99%,还把生产流程从一百多天缩短到一周。   这套技术在全国推广后,直接让国际稀土价格降了三成,逼得美国钼公司、法国罗地亚公司要么停产要么求合作。   到了2025年,中国科学院团队又研发出新型萃取剂,在更宽的酸碱环境下都能高效分离重稀土,分离系数比传统试剂高好几倍。   现在全球七成以上的稀土萃取剂产自中国,西方想复制这套技术,光实验室研发就得花五到八年,更别说工业化落地。   德国的无奈,本质是被自己的产业链短板困住了。   2024年中国对德稀土出口额占全年总出口的一成多,在欧盟里更是占了一半以上,大众、宝马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博世的工业机器人,几乎都依赖中国稀土制造的永磁体。   更要命的是,就算德国从澳大利亚买到原矿,也得运到中国加工。德国巴斯夫去年砸了2亿欧元建精炼厂,调试半年连99%的纯度都达不到,成本反而比中国企业高五倍。   环保也是道绕不过的坎,中国企业用的绿色萃取工艺能把污染物循环利用,而欧盟企业光处理废水的投入就比中国高三倍,还容易引发民众抗议,法国的稀土分离项目就因为环保问题停了工。   欧盟喊了一年的“稀土自主”,终究是纸上谈兵。2024年施行的《关键原材料法案》定下目标,2030年要实现10%本土开采、40%本土加工,还遴选了47个战略项目砸了225亿欧元。   可现实是,采矿项目审批最长要27个月,比以前快了但还是耗不起,波兰的矿场因为缺技术工人,要推迟到2028年才投产。   更分裂的是欧盟内部,匈牙利2024年对华稀土贸易额涨了不少,总理欧尔班直接说“制裁中国就是制裁匈牙利汽车产业”,没有成员国一致同意,任何反制措施都是空谈。   德国想拉着欧盟一起施压,可连邻居都不配合,自然没了底气。   美国的处境比德国更尴尬,这让西方的吐槽显得格外可笑。2025年中国把12种稀土元素纳入管制后,美国军工企业直接慌了神。   洛克希德·马丁的F-35战机缺了稀土做的雷达元件,交付时间被迫推迟;雷神公司的防空导弹因为缺钪合金,库存告急。   美国砸10亿美元想重建本土产能,可一个矿从发现到投产平均要29年,NioCorp公司的项目要到2028年才有望开工,还得找第三方把矿粉磨成可用的材料。   拉盟友组“稀土联盟”也没用,澳大利亚有矿但不会加工,加拿大的矿还在勘探阶段,最后还是得把原矿运到中国精炼。   德国企业其实心里门儿清,中国要这些数据不是为了偷商业机密。   稀土既能造新能源汽车,也能用于导弹隐身涂层、雷达传感器等军工领域,要求说明用途是国际通行的防扩散手段。   真要是担心泄密,大可以不采购,可没人愿意拿自己的产业链安全赌一把。大众已经悄悄提交了数据,宝马也在跟进,企业的选择比政府的表态更诚实。   外媒的吐槽本质上是话语权旁落的焦虑,以往都是他们制定规则卡别人脖子,现在角色互换就受不了了。   可规则从来都是实力说了算,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在稀土产业链上建起的壁垒,不是几句吐槽就能撼动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0 阅读:9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