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娃时突然想—— 我们小时候自己走的勇气, 为啥现在成了家长的“不敢”? 挤在学校围栏外,看交警扯着嗓子拦小电驴,我攥紧女儿的手。前阵子十堰那事像根刺,夜里我总想起:不是我矫情,过去摔一跤拍屁股起来,现在的危险藏在“看不见”里——我赌不起“万一”。 我小时候背着书包翻巷口,妈在厨房炒菜,听见我喊“妈我回了”才抬头。现在接娃得提前半小时挤人堆,看见女儿蹦出来赶紧拽:“走,买烤肠去”——不是急,是怕人多碰着她,怕电动车没刹住,怕哪个人多看她两眼。 有人说“惯得很”,可谁没从“自己走”过来?我们的勇气是时代给的“安全感”,现在的孩子,得我们给“兜底”的安全感。住得近的娃能自己走,是福气;住得远的,我宁愿多绕两公里,也想看着她的小书包晃啊晃。 其实哪是“接送”?是把“怕”换成热烤肠,换成过马路攥紧的手,换成看见她平安的那口气—— 你们小时候是自己上下学吗?现在接娃时,有没有哪一刻突然懂了这种“不敢”?评论区聊聊~ 记录我的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