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不制裁中国买俄罗斯石油?国务卿卢比奥辩解说:“如果你制裁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全球油价就会上涨”。 卢比奥的说法绝非随口找的借口,而是戳中了全球能源市场的命门,背后全是实打实的利益算计和绕不开的现实难题。 全球石油市场早就形成了精密的供需平衡,2024年全球石油消费量已经达到每日1.018亿桶的历史新高,而产量仅为每日9690万桶,看似有富余实则脆弱不堪,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引发价格震荡。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占全球需求的16.1%,2024年从俄罗斯进口原油高达1.08亿吨,占当年总进口量的近五分之一,2025年前九个月进口量更是逼近9000万吨,相当于每天有超200万桶俄油稳定流入中国炼厂,这个规模已经大到无法轻易替代。 俄油对中国炼厂来说更是性价比之王,折扣力度大、硫含量低、品质稳定,在炼化行业利润微薄的当下,这种优势几乎没有替代品。 俄乌冲突后,俄罗斯早已将能源出口重心转向亚洲,对东方出口占比从40%飙升至85%,而中国就是这个转型中的核心买家,双方不仅签有长期合同,还通过中俄东线原油管道实现年输油超3000万吨的稳定供应,这种深度绑定的合作关系,不是一纸制裁就能切断的。 更关键的是,全球主要产油国根本没有多余产能来填补制裁后的缺口,OPEC+自2025年初就维持着日均220万桶的自愿减产,沙特、俄罗斯等八国还把这一措施延长至12月底,沙特2024年石油产量降至每日920万桶,是2011年以来最低,俄罗斯产量也同比下降3.1%。 美国虽然是全球最大产油国,2024年日产量1320万桶,但增幅仅2%,远低于过去十年的年均增速,显然已接近产量平台期,根本无力承接中国从俄罗斯转移的庞大需求。 之前的制裁案例已经给出了明确预警,2025年10月美国制裁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这两大巨头,这两家企业掌控着俄罗斯63%的原油产量和24%的出口收入,结果国际油价应声暴涨,布伦特原油期货单日上涨5.2%,突破每桶65美元,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涨幅也达4.8%。 更早之前的2022年,欧盟提出全面禁止进口俄石油的提案,纽约原油期货价格直接涨到每桶107.81美元,布伦特原油更是突破110美元大关。 这些案例都说明,只要涉及俄罗斯石油供应的重大变动,油价必然会剧烈波动,而制裁中国购买俄油,影响范围和力度只会比之前更大,毕竟中国的进口量远超单一企业的供应规模。 对美国自身而言,制裁带来的油价上涨更是难以承受之重。 2025年9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0%,其中能源价格指数环比上涨1.5%,汽油价格更是环比上涨4.1%,连续两个月上涨,能源价格已经成为推高通胀的主要因素。 美国是全球最大石油消费国,占全球需求的18.7%,油价一旦大幅上涨,不仅会让本就顽固的通胀压力雪上加霜,还会直接增加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和企业的生产开支,进而影响消费和经济复苏。 当前市场已经因为温和的通胀数据预期美联储可能降息,要是油价暴涨导致通胀反弹,降息计划泡汤,股市和债市都会受到冲击,而这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国内政治格局,政客们显然不敢拿选票冒险。 更让美国投鼠忌器的是,制裁根本无法真正切断中俄石油贸易,反而会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进程。 如今中俄石油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已经跃升至42%,较2022年的15%大幅提升,中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经覆盖103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者达1259家,完全有能力绕开美元结算。 俄罗斯也早已做好应对,2024年对非美元货币结算占比已达78%,还在酝酿石油企业超级合并,通过内部调整消化制裁影响。 要是美国强行制裁,只会让更多国家意识到依赖美元的风险,进而加入非美元结算的行列,就像印度已经开始用人民币支付俄油款项,沙特也在考虑用人民币结算对中国的石油出口,这会直接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对美国的长期利益造成更大伤害。 欧洲盟友的处境也让美国不得不三思,欧盟内部本就因能源需求分化难以形成合力,匈牙利等国一直反对禁运俄气,2025年印度因制裁压力减少俄油进口后,欧洲已经面临更严峻的能源供应压力,只能花更高代价购买能源。 要是油价再因制裁中国而暴涨,欧洲的通胀和经济复苏困境会进一步加剧,这显然不利于美国维系盟友体系。 说到底,美国不制裁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根本不是心慈手软,而是算清了利弊账,制裁带来的油价暴涨会让美国自身、盟友乃至全球经济都付出沉重代价,而自己却捞不到任何好处,反而可能加速美元霸权的衰落,这种亏本买卖,精明的美国政客自然不会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