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马来西亚第五轮谈判结束了,李成刚对记者说:美方的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 最近国际经贸圈的目光全聚焦在吉隆坡,中美第五轮经贸谈判刚落下帷幕,中国商务部谈判代表李成钢那句“美方的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直接给这场谈判定了调。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两天的磋商看似“成果满满”,实则是“什么都谈了,又什么都没谈”,核心分歧依旧悬而未决,今天咱们就顺着这个热点,扒一扒这场大国博弈背后的门道。 当地时间10月25日到26日,中美团队在吉隆坡闭门谈了整整一天半,议题多到让人眼花缭乱:美方揪着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措施不放,中方则关注对等关税暂停期延长;双方还聊了芬太尼关税、禁毒合作,以及扩大贸易、出口管制这些老话题。 磋商结束后李成钢明确表示,双方确实形成了一些初步共识,但下一步还得履行各自国内批准程序,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谈了个“框架”,没定“细则”,能不能落地还两说。 更关键的是,即便议题聊得全面,美方全程摆着强硬姿态,中方也没在核心利益上让步,这种“互不相让”的局面,让谈判最终停在了“初步共识”阶段,没触及根本分歧。 为啥会出现“谈而无果”的局面?说白了,这就是一场“战略耐心”的较量,美方的强硬,更像是色厉内荏的表演。 现在特朗普政府自身充满不确定性,国内农业州对华出口暴跌,工业链依赖外部供应,急着通过强硬表态逼中方让步;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敢真的撕破脸,毕竟中方手里的稀土、供应链筹码,以及庞大的市场,都是美国离不开的。 这种“想施压又怕反伤”的矛盾,让美方的谈判立场看似强硬,实则毫无回旋余地。 而中方的“坚定维护利益”,背后是“以拖待变”的清醒战略。 现在咱们最确定的事,就是“拖下去”,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摇摆不定,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不会变卦,与其仓促达成不靠谱的协议,不如把时间花在夯实自身实力上。 再过一两年,咱们的光刻机技术大概率会有实质性突破,到时候美方最引以为傲的技术封锁筹码,直接就失效了。 更别提稀土这张王牌,中国不仅手握全球40%的储量,还掌控着90%的精炼加工能力,美方找乌克兰要稀土,连对方储量都没摸清;想跟俄罗斯合作,其稀土多在冻土带,一年产量才2500吨,根本不够用。 加上咱们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强,只要后续收紧管控,美西方工业链随时可能被“锁死”。 其实这场谈判的本质,就是大国博弈中“实力说话”的缩影,美方的强硬撑不了多久,毕竟他们的软肋越来越明显:工业依赖稀土,金融依赖外债,国内矛盾还在不断累积。 而中方的坚定,源于我们知道时间站在自己这边,每多拖一天,我们的技术筹码就多一分,美方的议价能力就弱一分。 李成钢的表态,既是对谈判结果的客观陈述,更是对中方实力的自信宣言。 说到底,国际谈判从来不是靠“嘴硬”取胜,而是靠实打实的实力,此轮谈判达成的“初步共识”,更像是双方为谋战略缓冲的权宜之策。 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实则暗潮汹涌。真正激烈的博弈,宛如潜藏于前方的汹涌波涛,正等待着双方去直面。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美方接下来会主动松口让步吗?除了光刻机和稀土,你认为中方还有哪些隐藏的谈判筹码?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咱们一起聊透这场大国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