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森特出来讲话了,中美达成的部分协议被美国曝光! 10月26日中美吉隆坡两天磋商后的美方主动发声,确实透着不一样的信号,这种从第一天会谈后躲记者到第二天主动召开发布会的转变,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双方真谈出了能落地的实质内容。 要知道这是今年5月以来两国经贸团队的第五次面对面磋商,能让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直言“成果几乎可提交两国领导人审议”,甚至特朗普都表态有信心达成“全面协议”,背后必然是双方在核心关切上找到了平衡点。 美国这边心心念念的大豆、稀土和芬太尼,每一项都戳中了他们的痛点。 就说大豆,美国农业向来依赖中国市场,之前关税战期间,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10%关税,直接导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暴跌,农场主积压的大豆堆成山,政府不得不掏出巨额补贴救急。 如今全球粮食市场竞争激烈,巴西、阿根廷都在抢中国订单,美国要是不借着谈判打开局面,自家大豆产业怕是扛不住。 再看稀土,这可是美国的“老大难”,全球稀土产量中国占60%以上,化合物产量更是高达78%,美国忙活了15年想摆脱依赖,结果加州芒廷帕斯矿的精炼产品还不够中国工厂一天的产量,得克萨斯州新建的稀土磁铁工厂满负荷运转也只是杯水车薪。 今年4月中方对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福特汽车芝加哥工厂都因为稀土短缺暂时停工,国防领域的F-35战机零部件更是绕不开中国供应链,这种刚需下,美国自然要在谈判桌上积极争取。 至于芬太尼,美国人口不到全球5%,却消费了80%的阿片类药物,2023年近7.5万人因芬太尼过量致死,可中方早就整类列管了相关物质,美方自己也承认几乎没再查获来自中国的芬太尼,之前拿这个当借口加关税纯属“内病外治”,现在要解决问题,只能回到合作轨道。 中方的诉求也半点不含糊,美国的高关税和科技制裁早该调整了,之前美国以芬太尼等为由,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综合税率一度冲到145%,这种极限施压不仅没达到目的,反而让美国消费者和企业买单,进口商品涨价,相关行业成本飙升。 如今中美对等关税暂停期11月10日就到期,美方明确表示“不再考虑加征100%关税”,其实就是认了高关税的不可持续。 科技制裁方面更有意思,今年5月底美国刚禁止EDA软件对华出口,结果不到40天就宣布解禁,因为三大EDA巨头在华收入占比高达12%-16%,禁令让他们股价暴跌,而中方华大九天等本土企业反而订单激增,华为更是联合开发出支持7nm设计的EDA工具,美国发现封锁不仅没用,还加速了中方的国产替代,只能明智地放松管制。 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下,美方自然明白,继续科技封锁最终损害的是自己的产业利益。 双方这次能谈出成果,核心就是没有单方面让步,而是相互妥协的互利共赢。 中方可能会在稀土出口上适度优化流程,满足美国汽车、军工产业链的合理需求,毕竟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已经在海外布局了17座稀土分离厂,供应链韧性足够,适度松动并不会影响战略安全。 美方则需要延长关税暂停期,降低不合理关税,同时在科技制裁上进一步放宽,比如继续解除成熟制程芯片相关的限制。 这种交换不是谁输给谁,而是两国都看清了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现实,美国农业需要中国市场,制造业离不开中国稀土,科技企业不想失去中国业务,而中方也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和更公平的贸易待遇,取消科技制裁能减少产业发展的外部阻力。 接下来的关键就是APEC会议期间的中美元首会晤,这也是双方为啥赶在这个节点敲定框架性成果的原因。 全世界都盯着这两个最大经济体的互动,毕竟中美贸易关系不仅影响两国,还牵动全球供应链和经济复苏节奏。 之前美国对多个经济体发起关税战,导致全球贸易壁垒高筑,中美能达成共识,不仅能给两国企业吃下定心丸,还能给全球贸易注入强心剂。 从美方不再提加征新关税,到中方愿意在芬太尼问题上深化执法合作,这些细节都说明,双方都在朝着务实合作的方向走,不再纠结于意识形态的对抗,而是聚焦实际利益的平衡。 这种转变看似突然,实则是长期博弈后的必然选择,毕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谁能真正“脱钩断链”,与其相互消耗,不如坐下来谈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这或许就是这次中美谈判传递出的最积极的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