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不再选择心善!”10月25日凌晨,俄军对乌克兰全境的轰炸,一个重大特点就是,俄军动用了新式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据称是伊斯坎德尔-1000弹道导弹,轰炸了乌克兰基辅市,其中,基辅无线电厂、基辅6号热电厂爆炸和燃烧最为猛烈,基本被俄军导弹彻底炸毁了。 这并不只是一场突袭,而是俄军计划已久的行动,从九月底开始,俄方的战略重心明显转变,不再和乌军在前线僵持,而是专挑能让对方“断气”的地方下手。 先是敖德萨的港口被炸,使乌克兰失去了出口粮食换取军资的通道;紧接着,第聂伯河铁路桥被摧毁,西方运送的重型装备到不了前线,如今,导弹直接瞄准基辅的能源与通讯系统,几乎是在对乌克兰的命脉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 伊斯坎德尔-1000的威力超出了外界的预期。它的射程可以覆盖整个乌克兰,精度误差仅在数米之内,乌克兰曾被美国称为防空能力“样板”的“爱国者”系统,在它面前却毫无作用。 据英国智库的报告,当天的拦截率为零,乌克兰的防空部队并非不努力,而是技术上的差距太大,这款新型导弹根本不给他们反应时间。 更关键的是,这场攻击暴露出俄军的两层用意:一是通过摧毁基础设施,切断乌克兰的作战支撑,让其社会运转陷入停滞;二是借此机会实战检测新武器的性能。伊斯坎德尔-1000去年才完成测试,如今正式上阵,是一次近乎完美的武器验证。 俄军媒体称,类似导弹已在克里米亚和白俄罗斯布防,接下来乌克兰西部的军火库、补给线都有可能被纳入打击范围。 而此时的西方,显然有些心虚,美国的“爱国者”库存几乎见底,要到明年春天才能补充生产;德国只交付了之前承诺的一部分防空装备,甚至因缺件运转不全;欧盟本应拨付的50亿欧元援助被突然搁置,理由是要“重新评估能源修复预算”,但实际上更像是一种退缩。 在看清俄罗斯的新战法和打击能力后,他们才发现,仅靠资金和装备堆叠,远远不足以改变战局。 普京的态度,也随着局势的变化变得更加强硬,今年早些时候,俄军在攻击乌克兰能源系统时还保留余地,多数仅摧毁外围设备,让平民有时间撤离。 但从秋季开始,这种克制明显消失,哈尔科夫、利沃夫的能源节点先后被破坏,基辅的电力中心再被炸毁,一连串行动无一例外地指向一个目的——让乌克兰在这个冬天无法维持正常的国家运转。 普京几乎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发出最后通牒:要么谈判,要么在寒冬中熬下去。 随着导弹的不断升空,乌克兰的选择空间正被一点点压缩,西方智库对此表示担忧,他们意识到俄军正在逐步掌握“非对称打击”的主动权。 如果乌克兰的西部补给线和跨国运输通道也被摧毁,那么西方的援助将难以维系,波兰、罗马尼亚的军火库都在射程之内,俄军不必穿越边境,仅需一次远程打击,就可能让物流体系陷入停顿。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伊斯坎德尔-1000”进一步部署,俄军的远程打击能力将成为战争的关键变量,乌克兰能否挺过寒冬,西方是否会继续撑下去,这些都将决定接下来的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