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一部动画片,在全球同步上线的首播当日,就迅速引爆了全球社交媒体。这就是由中国网络文学小说改编的动画片《诡秘之主》。6月28日,这部动画片在腾讯视频上线后热度迅速突破19000,登顶国漫榜单,同时在海外各平台也创下好评新纪录。这部动画片以中、英、法、德、葡、日、韩7种语言配音,覆盖了190余个国家和地区。动画片的热播又迅速带动了原著小说网络阅读量的飙升。
近年来,中国文化IP(知识产权)加快了出海的脚步,《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其片段在纽约时代广场轮播;《黑神话:悟空》则以游戏为载体,将《西游记》中的武术与神话转化为沉浸式体验。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中国文化IP的数字化升级趋势——通过技术赋能与情感共鸣,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全球共创的生态转型。
全球流量热度背后
是受众对精彩叙事和价值观的认同
近年来,中国文化IP以多元形式打破地域边界,形成从“本土爆款”到“全球现象”的跨越。
由同名小说改编的动画片《诡秘之主》在海外平台引发“克苏鲁+东方玄学”的关注热潮。克苏鲁文化诞生于美国作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笔下,并借助网络平台的传播,逐渐发展为以“不可名状的宇宙恐怖”为核心,通过人类面对未知存在时的渺小与疯狂,展现超越认知的幽暗美学。《诡秘之主》这部小说的作者是中国网络文学作家爱潜水的乌贼,诞生自东西方的两种文化在他的笔下碰撞出神奇的火花,吸引了全球读者的关注。此次《诡秘之主》动画片在全球热播,让该IP的热度攀上新高。
“中国文化IP正借助数字化浪潮,实现‘本土爆款’向全球输出。这种现象不仅是载体的迁移,更是文化表达范式的革新,为中国故事和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天津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系刘姝铭教授表示。
分析这部动画片爆火的原因,刘姝铭教授认为,《诡秘之主》的动画制作以数字分镜重构克苏鲁叙事,“塔罗会”“源堡”等原创设定,将克苏鲁的“混乱无序”与道家“三生万物”“天人感应”结合,让东方神秘主义与西方哥特美学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其宏大的世界观、严谨的设定和深刻的社会隐喻,承载着类似“天地玄黄”的宇宙秩序感,其中潜藏着作为最初副人格之一的福生玄黄天尊(即诡秘之主)的精神意志,同时蕴含着东方文化中道教、佛教的因果循环、命运无常的思想。动画片中的主角克莱恩・莫雷蒂既有西方冒险家的勇敢、智慧及神秘等特点,又具备东方人特有的谨慎和坚韧。同时也坚守着内心的正义和善良。这种性格特点是东西方文化中优秀品质的融合。
2025年春节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海内外票房屡破纪录,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影片从神话故事、角色设定到美术风格、音乐配乐,都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韵味,其精彩片段与海报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轮番播放,TikTok(抖音国际版)上“哪吒”话题热度居高不下,让全球观众得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游戏《黑神话:悟空》则以《西游记》为蓝本,直接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人物角色、武术元素等进行数字化呈现。通过对古汉语台词的现代化转译,并以游戏机制诠释“齐天大圣”的反抗精神,游戏让海外玩家更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刘姝铭教授认为,以上这些成功实现了中国文化输出的数字化产品,均昭示了同一个“法则”:“文化输出的成效,关键在于探寻到传统符号与现代审美之间的精妙平衡,只有找到东西方文化的契合点,才能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实现情感共鸣。”
回望历史,在刘姝铭看来,古往今来不乏这样的文化使者,古代有石涛,近代有赵无极。明末清初画家石涛所撰写的《石涛画语录》,堪称中国历史上首部系统且深刻阐述绘画美学的著作,为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构建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其核心思想“一画”,内涵丰富,兼具哲学、画理、绘画技巧三个层面的深意,既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邃哲学思想,又彰显着生态美学的独特智慧。这些内容对于全球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而言,都极具吸引力与研究价值。赵无极的画作便是绝佳例证,他巧妙运用西方油画的技法来展现东方的写意之美,在绘画领域,他们皆以艺术创作作为突破文化和语言隔阂的有力工具,让东西方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情感的交融。
AI新技术
正在为文化IP全球传播赋能
●创作效率突破
多年以来,网络文学中有很多复杂的场景和细节描述,是很难用影视化来呈现的。但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动画片《诡秘之主》成功地将很多文字描述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视觉奇观,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同时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刘姝铭教授说,《诡秘之主》的动画制作采用二维与三维混合技术,通过高精度的三维建模、动态捕捉技术、AI(人工智能)辅助创作系统以及精细的后期制作,将复杂的世界观和超凡体系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例如利用AI系统基于文本描述自动生成场景概念图,缩短制作周期,还实现了万级数据角色的动态渲染,解决了群像场景制作难题。
提到《黑神话:悟空》,刘姝铭教授说,该游戏运用虚幻引擎5(跨平台游戏引擎)打造的沉浸式场景,其Lumen(流明)全局光照系统和Nanite(纳米机器人)微多边形几何体系统,为游戏带来了真实、动态的光影效果和细腻流畅的画面。同时,该游戏通过AI技术实现了更自然流畅的人机互动,让玩家在身临其境中体悟中国地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魅力。它将《西游记》的古典美学转化为可交互的视觉奇观——灵台山的云海、水帘洞的钟乳石、传统建筑的榫卯结构细节,再通过动态光影赋予其奇幻质感。这种技术赋能,让海外玩家在“棒打巨灵神”的战斗中,直观感受中国武术的虚实相生。
●文化转译与多语种适配
刘姝铭教授认为,AI技术正成为中国韵味数字动画出海的核心引擎,助力中国文化IP实现文化传播与价值共鸣的双重突破。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千秋诗颂》依托“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将唐诗宋词转化为国风动画,通过AI进行台词翻译润色与多语种配音,该片在德、意等国主流媒体触达近1亿受众,海外网友盛赞其“让1400年前的诗意可视化”。吉林动画学院“神话志”项目则以AI修复传统书画技法,将《山海经》IP转化为融合篆刻、水墨元素的动画短片,形成“动画+手办+数字展览”的商业闭环。
刘姝铭教授表示,这些实践成功的关键在于以AI实现“文化转译”:既用文生视频技术还原敦煌流云、书法笔意的东方美学,又通过智能注释系统解读“天人合一”等价值观内涵。当技术不再是简单工具,而是成为跨越语言的文化桥梁,中国动画便能以更轻盈的姿态出海,让世界在唯美视觉中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和创新精神。
●国产AI技术正在实现全产业链应用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和国产动漫产业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国产AI技术的赋能可谓功不可没。
天津工业大学文学院传媒艺术系高级实验师车传锋认为,目前以可灵、即梦为代表的国产AI技术平台能够参与到影视动画产业中来,承担的具体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角色建模,包括定角色,定场景,目前国内外很多AI微短剧已经开始做这种尝试了;其次是搭建空镜,即动漫中的空镜头;第三是辅助建模;第四是修复,比如动漫中有一部分细节需要修复,或者需要在动漫中出现的一些内容没有建模,那就可以在后期制作时,用AI技术去修复这部分内容;最后一点,运用AI技术还可以做一些后期剪辑工作中的辅助调色。
“通过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可以看出,现在的国产AI技术可以应用的范围很广。对于中国动漫影视行业来说,国产AI技术其实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那种生成一个漫画图,而是能够真正实现影视化创作。”车传锋说。他认为,可灵、即梦这样的平台,还能够有的放矢地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去开发专门的技术,从而可以应对各种创作的需要。《诡秘之主》这类依据网络文学而创作的动漫作品,更容易受到国外观众的喜爱,而在这背后的创作则是通过国产AI技术来实现的,创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中国的叙事风格来进行创作。例如创建角色,可以先画一个中国风格的草图,然后依据此草图生成一个带有中国风格的理想中的人物。把这个草稿提供给AI,输入角色特点,然后AI就会给出一个中国风格的角色图来,之后以此图为基础再去建模,这样就会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大大缩短了文字转换为视觉情景的周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还有,在《诡秘之主》动画制作中,通过AI技术实现动态渲染技术的突破,有效解决了群像场景制作的难题,让“贝克兰德大雾霾事件”中大规模的群众场景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在影视行业中,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提高了制作效率,还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个领域的技术未来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优秀中国IP
以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打破文化隔阂
当下,中国文化IP的出海传播,需要在打磨优质文化产品的基础上,建立更系统的文化解码体系,从而使中国文化IP成为海外人群认知中华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的新入口。
在此,刘姝铭教授提出以下三个方面,为未来的数字化文化输出支招。
一是情感内核的共通化。无论是《诡秘之主》动画片,还是《黑神话:悟空》游戏和《哪吒之魔童闹海》动画电影,都以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打破文化隔阂。
二是科技赋能的系统化,丰富了数字内容形式。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更多样化的数字文化产品,如数字电影、数字游戏、数字展览等。例如,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字展览,让海外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文化。将中国的“仁爱”“礼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核心价值观念与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相结合,例如世界和平、环境保护等议题,以引起海外受众的共鸣。依托起点国际等平台的翻译技术、大数据分析能力,实现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精准匹配,利用大数据收集与分析海外受众的兴趣偏好、行为模式及文化背景,制订更具针对性的传播计划。深耕垂直细分领域,准确判断各平台传播特点和用户需求,对文化内容进行精准策划和制作。
三是生态构建的开放性。从网友自发翻译到全球共创,从单一作品到跨界联动,形成可持续的IP生命力。
车传锋认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输出,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在宏观层面,现在国内的AI技术行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可灵平台为例,我们用可灵AI来输出作品,这虽然是一种软性的输出,但背后输出的是我们自己的技术。从中观层面来说,这种工作过程输出的是我们的生产流程,通过解析我们的AI创作生产流程,包括如何用AI去写提示词,如何用AI去辅助建模,展现了我们自己对于AI的理解,因此这也实现了文化出海。”
“从微观层面来说,回到以中国视角进行文学脚本的再创作这个话题,在很多时候,外国的语言表达和思想核心观念跟我们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借助国内的AI创作去理解他们的思想,这相当于打通了语言障碍,从而给观众带来一个全新的理解。《诡秘之主》动画片的制作与全球热播,标志着中国动漫产业在数字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关键性一步。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品通过数字化升级之路而实现出海。”车传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