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女婴6个月大时父母离异,从此寄住在姑姑家,2007年,姑姑实在撑不下去了,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26 16:52:32

西藏一女婴6个月大时父母离异,从此寄住在姑姑家,2007年,姑姑实在撑不下去了,坦言养不起10岁的她了,把她送到了一个陌生男人面前,谁承想,那男人竟露出了笑容,伸手摸了摸她的头,一句话让人泪目!   2024 年春天,石清华在光爱学校的办公室拆开快递。   照片里,次拉姆牵着西藏孩子的手,站在雪山下笑。   背后黑板写着 “我爱北京,我爱光爱学校”,字歪歪扭扭。   他摩挲着照片,想起 2007 年那个落叶纷飞的午后。   那天,10 岁的次拉姆裹着旧藏袍,躲在姑姑身后。   姑姑红着眼眶说:“家里实在揭不开锅,您收留她吧。”   石清华蹲下来,从口袋摸出块奶糖递过去。   女孩没接,只是盯着他的鞋 —— 鞋头裂着缝,沾着泥。   “以后我就是你爸爸,这就是你的家。” 他轻声说。   没人知道,那时的光爱学校,连窗户都没装玻璃。   石清华白天给孩子们上课,晚上就点着蜡烛修校舍。   寒冬里,他把自己的棉袄拆了,给窗户钉上棉絮。   孩子们晚上冻得睡不着,他就挨个房间讲故事。   讲 1997 年那个桥洞下的夜晚,流浪男孩递来的半块馒头。   那年,邻居家炸药爆炸,他的家成了一片废墟。   妻子手臂被烧伤,儿子脸上留了疤,治疗费像座大山。   一家三口挤在桥洞,他白天去工地扛钢筋,晚上捡废品。   有天深夜,儿子饿哭了,他正心疼,一个小男孩走来。   把讨来的半块馒头塞给他:“叔叔,我不饿。”   就是这半块馒头,让他在寒风里哭了。   他抱着妻儿说:“等我好起来,要帮更多孩子。 ” 为攒钱建学校,他去砖厂拉砖,一天挣 20 块。   手上磨出血泡,就裹层破布继续干。   有老板嫌他年纪大,他就说 “给口饭吃就行,不要工钱”。   2007 年学校刚落成,第一顿饭是煮白菜配窝头。   次拉姆吃不惯,偷偷把窝头藏在口袋。   石清华发现后,第二天早起去菜市场。   在摊位后捡别人不要的土豆,洗干净煮成泥。   还撒了点盐,端到女孩面前:“尝尝,像不像你家的糌粑?”次拉姆学汉语慢,石清华就每天教她写五个字。   用树枝在地上写,写错了就擦掉重来。   有次她写 “家” 字总少一点,急得掉眼泪。   他握着她的手说:“‘家’要有屋檐,还要有我们呀。”   那天,女孩第一次叫了他 “爸爸”。   2018 年次拉姆考上大学,走前一晚在厨房忙到深夜。   给石清华缝了双布鞋,鞋底纳得密密麻麻。   “爸爸,您的鞋总破,这双耐穿。” 她低着头说。   石清华接过鞋,发现里面垫着层棉絮 —— 是她旧藏袍拆的。   送她去火车站时,他塞了张银行卡:“不够钱就说。”   上大学后,次拉姆没乱花过钱。   周末去餐馆洗盘子,挣的钱全用来买课外书。   假期回学校,她就把书分给学弟学妹。   还在教室后面搭了个 “图书角”,自己写了借阅规则。   有孩子问她为啥这么拼,她就讲桥洞下的半块馒头。   2022 年,次拉姆毕业后回了西藏。   在偏远的牧区小学当老师,学校只有一间土房。   她自己掏钱买黑板,给孩子买汉语课本。   每天放学后,她会教孩子们唱《北京的金山上》。   唱到 “我们走在幸福的大道上”,孩子们就拍手笑。   现在,光爱学校有了新食堂,每天能吃到肉。   石清华的头发全白了,却还坚持早起查寝。   看到哪个孩子衣服脏了,就拿去洗;看到谁瘦了,就多盛饭。   次拉姆每个月都会寄照片,有时是孩子的作业,有时是雪山。   照片背后总写着:“爸爸,我在传递您给我的爱。” 2024 年五一,次拉姆带着两个西藏孩子来北京。   孩子们第一次看到光爱学校的教学楼,眼睛亮晶晶的。   石清华拉着他们的手,逛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晚上,孩子们挤在他身边,听他讲半块馒头的故事。   次拉姆坐在一旁,看着这一幕,悄悄红了眼眶。   如今次拉姆在西藏牧区小学已任教两年多。   她争取到公益组织资助,给学校盖了新的活动房。   还牵头办了 “汉藏双语夏令营”,每年带孩子去北京交流。   她自己也在业余时间学习教育学,准备考更高的教师资格证。   手机里存满孩子的照片,每张都标注着 “我的小希望”。   从桥洞下的半块馒头,到雪山下的汉语课。   石清华用半生时光,把善意种进孩子心里。   次拉姆又带着这份爱,回到家乡生根发芽。   光爱学校的铃声,每天都会准时响起。   那铃声里,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       信息来源:新民晚报 《石青华和他的103个“孩子”》

0 阅读:116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