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琼崖纵队出现在四野官兵面前时,让他们大吃一惊,他们没有想到数万多名战士,全身穿的破破烂烂的,很多人都还穿着历经沧桑的红军军装,有的人甚至还打着赤脚。[大侦探皮卡丘] 1950年,第四野战军的部队在海南岛登陆后,见到了接应他们的琼崖纵队。 这支队伍让所有人都愣住了,两万多人,穿着打满补丁的旧军装,有些人脚上连鞋都没有。 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群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战士,在这座孤岛上独自扛过了二十三年的血雨腥风。 四野的官兵们不是没见过硬仗,可眼前这支队伍的状态还是让他们震惊。 这些人身上的军装有些已经褪色到看不出原本的样子,武器也是缴获来的杂牌货。 但就是这样的装备,琼崖纵队硬是把国民党几万正规军挡在了根据地之外,还为解放海南岛打下了关键基础。 海南发生了“四二二”事变,国民党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大规模捕杀,数千人被抓,数百人遇害。 幸存的革命者被迫转入山区,同年在嘉积镇外的椰子寨,杨善集带领队伍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这也标志着琼崖武装斗争的开始。 杨善集在战斗中牺牲了,但王文明、冯白驹等人接过了重担。 这支队伍从一开始就没什么家底,武器弹药全靠战斗中缴获,粮食衣物全靠老百姓接济。 海南本就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屿,敌人的兵力又是他们的十倍以上,想要活下去,只能往最深的山里钻。 母瑞山成了琼崖革命者的生命线,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大规模“围剿”,冯白驹带着一百多人退进母瑞山深处。 那里没有粮食,没有药品,连生火都要靠钻木头,他们吃野果,啃树皮,在山里藏了数月,最后只有几十个人成功突围。 这几十个人成了琼崖革命火种的全部家底,但正是他们,让红旗在这座孤岛上始终没有倒下。 抗日战争爆发后,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琼崖抗日独立队,后来发展成独立总队。 他们在五指山一带坚持了七年游击战,打了两千多场战斗,让日军始终无法完全控制海南山区。 这七年的斗争不仅打击了日伪军,也为部队积累了宝贵的作战经验和群众基础。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重新回到海南,琼崖纵队没有退缩,反而越打越强。 1947年,中央军委正式将这支队伍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 当时部队只有数千人,但他们已经开始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主动出击解放县城。 接下来的几年里,琼崖纵队发动了秋季、春季、夏季三大攻势,先后解放了白沙、保亭、乐东等地,五指山根据地成为整个海南岛的革命中心。 中央下令解放海南岛,渡海作战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敌人掌握着制海权,而解放军只有木帆船。 琼崖纵队承担起接应任务,他们熟悉海南的地形和海况,知道哪里适合登陆,哪里容易隐蔽。 海南群众也全力支援,购买解放公债,筹集了百多艘木帆船,动员了数万多名民工和百多名船工参与支前。 琼崖纵队连续接应了四批四野先遣部队登陆,每次接应都是在夜间进行,利用潮汐和地形掩护,避开敌人的海上封锁。4月16日 四野主力部队在临高角强渡登陆,琼崖纵队全力配合作战,海口市被攻克,海南岛全境解放。 当四野官兵看到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时,他们看到的不只是破旧的军装和简陋的装备,更是二十三年风雨不倒的意志。 琼崖纵队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只要信念足够坚定,再艰难的环境也能熬过去,再强大的敌人也能顶住。 网友热议: “以前光知道四野能打,今天才搞明白,没有琼崖纵队这二十三年扎下的根,渡海作战的代价恐怕要大得多。他们才是海南岛真正的定海神针!” “作为海南人,从小听老人讲琼崖纵队的故事。看到说他们穿破烂军装、打赤脚,鼻子一下就酸了。没有他们当年的苦,哪有我们今天的甜?致敬!” “这才是真正的“战损版”军装!每一块补丁都是军功章。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两支队伍会师,一边是装备整齐的正规军,一边是像“野人”一样的钢铁战士,视觉冲击力太强了,但心里只有佩服!” “这段历史最打动我的,是那种绝对的忠诚和信仰。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孤岛上,面对几十倍于己的敌人,靠吃“革命菜”坚持了23年。这不仅是军事史上的奇迹,更是一种精神信仰的胜利。” “去年特地去了母瑞山根据地纪念园,走在那条山路上,真的无法想象当年先辈们是靠什么意志坚持下来的。建议有机会大家都去看看,感受一下什么叫“山不藏人,人藏人”。” 你最敬佩他们哪一点?是“山不藏人,人藏人”的生存智慧,还是二十三年如一日的坚守精神?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和看法! 信源: 中国军网《海角红旗 在海南岛孤军奋战二十三年的琼崖纵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