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芯片产业的竞争愈发激烈,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技术封锁与断供,一度让国

精致的老汉 2025-10-24 20:30:44

近年来,全球芯片产业的竞争愈发激烈,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技术封锁与断供,一度让国内科技领域陷入焦虑。然而,在众人聚焦芯片硬件断供的危机时,中国物理博士、中微公司创始人尹志尧却抛出了一个更值得深思的观点:“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这句看似简单的话,揭开了芯片产业竞争背后更核心的人才博弈,而 63 岁的时事评论员邱震海教授的补充分析,更让人们意识到,这场人才较量或许比短期的芯片断供更具长远影响。 尹志尧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全球芯片产业数十年的深耕与观察。作为曾在英特尔、应用材料等国际芯片巨头任职多年的资深专家,尹志尧亲历了美国芯片产业的黄金发展期,也见证了华人工程师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据行业数据显示,在硅谷的芯片设计、制造企业中,华人占比超过 30%,尤其是在芯片制造设备、先进制程研发等核心领域,不少技术带头人都是华人科学家。这些华人专家大多拥有顶尖高校的学术背景,掌握着芯片产业的核心技术,却因历史机遇、职业发展等因素,长期服务于美国芯片企业,成为支撑美国芯片技术领先的重要力量。尹志尧曾在公开演讲中感慨:“我们培养的顶尖人才,很多都成了别人的‘核心资产’,这比暂时的芯片断供更让人揪心 —— 断供可以找替代方案,可人才的流失与断层,需要数十年才能弥补。” 而邱震海教授从人才选拔范围的角度,进一步剖析了中美在芯片人才竞争中的差异。他在一次访谈中直言:“中国是在 14 亿人中选人才,老美是在 70 多亿人中选人才。” 这句话精准点出了两国在全球人才争夺中的格局差异。美国凭借其成熟的科研体系、优厚的待遇、开放的学术环境,长期吸引着全球各地的顶尖人才,尤其是在芯片这种需要多学科交叉、高投入的领域,美国企业可以从全球范围内筛选最优秀的科研人员,形成 “全球人才为我所用” 的优势。相比之下,中国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逐年增长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但在全球人才吸引力上仍存在差距,尤其是在芯片产业的高端研发领域,顶尖人才的缺口依然明显。邱震海强调:“人口多不代表人才多,如何把 14 亿人的人口优势,转化为支撑芯片产业发展的人才优势,才是中国突破技术封锁的关键。” 事实上,尹志尧与邱震海的观点,都指向了芯片产业竞争的本质 ——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中国虽在芯片制造、设计等领域加大了投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但在高端芯片研发、核心设备制造等方面,仍受制于人才短缺。以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刻蚀机为例,虽然中微公司等企业已实现部分技术突破,但在最先进的 EUV(极紫外)刻蚀技术领域,仍需要更多顶尖的材料学、物理学人才攻关。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高校完善的学科体系,更需要良好的科研环境和长期的投入,绝非短期内可以速成。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对芯片产业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 “人才回流” 政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华人芯片专家开始回国创业或任职。尹志尧本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2004 年,他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创办中微公司,带领团队攻克刻蚀机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此外,国内多地出台了针对芯片人才的专项补贴、住房优惠、科研经费支持等政策,吸引全球华人人才回流。但同时也要看到,美国为了留住芯片人才,也在不断加码 ——2023 年,美国政府推出 “芯片人才计划”,为芯片领域的外籍专家提供更快的绿卡申请通道,加大对高校芯片相关专业的 funding 投入,试图进一步巩固其人才优势。 这场芯片人才的 “争夺战”,注定是一场长期的较量。比芯片断供更可怕的,是人才竞争中的被动局面;而比短期技术突破更重要的,是建立起能够持续培养、吸引、留住顶尖人才的体系。正如尹志尧所说:“芯片产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只有让更多顶尖人才愿意留在中国、建设中国,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 邱震海教授也补充道:“14 亿人的人口基数是中国的潜力,但要把潜力转化为实力,需要更开放的人才政策、更完善的科研生态,让中国不仅成为‘人才培养地’,更成为‘人才聚集地’。” 在全球芯片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唯有抓住人才这个核心,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占据主动,赢得未来。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精致的老汉

精致的老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