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一名机枪手为了躲避日军,选择绕上山路前进,没想到意外发现100多名正在吃饭的日军,他看了一眼自己手上的机枪,心中一狠:跟他们拼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十六岁那年,曾岳峰终于踏进了新兵训练团的大门,军营生活远比想象中艰苦,训练严苛,体力与意志都要承受极限的考验,分配到第74军58师174团2营5连3排8班后,曾岳峰最初使用的是中正式步枪,编号19229,这个数字他始终牢记在心,后来,因表现优异,班里机枪手受伤,他顺理成章地接过了捷克式轻机枪,和这件冷兵器结下了密不可分的缘分。 曾岳峰的战场生涯,从一场又一场硬仗开始,邵阳青树坪的突击,益阳阻击的坚守,长沙过江时膝盖中弹,衡阳保卫的血拼,以及湘西的茶山歼灭战,这些激烈的战斗让曾岳峰迅速成长,每一次枪响,每一道伤疤,都化作他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他用汗水和血泪,逐步从一个少年变成了让战友信赖的机枪手。 1945年,抗日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湘西会战进入关键时刻,曾岳峰随部队在洞口一带追击日军,五月的一天,曾岳峰因伤与副射手陈百川暂时落在队伍之后,为避开前方的敌火,两人选择从山路绕行,攀爬到半山腰时,意外发现百米外正有一百多名日军分散坐着吃饭,身边的武器随意摆放,明显警惕性极低。 曾岳峰没有选择后退,心中的仇恨、责任与积压已久的愤怒,让他毫不犹豫,他调整机枪支架,瞄准敌群,果断开火,弹雨飞泻,敌阵陷入混乱,日军试图反击,但仓促之下难以组织有效抵抗,陈百川不断为曾岳峰更换弹匣,两人紧密配合,持续压制敌人,敌军从侧翼包抄时,一枚弹片擦伤了曾岳峰的左臂,他用布简单包扎后,依然坚定守在机枪旁继续射击。 弹药很快消耗殆尽,援军赶到前,曾岳峰已经用掉了十余匣子弹,打空了三百多发,中国部队从另一侧发起冲击,形成夹击之势,日军见势不妙,开始向龙回方向溃逃,曾岳峰抓住时机,继续追击,打死数十名敌骑兵,最终,这场遭遇战以中国军队的全面胜利告终,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战马,部队首长表扬了曾岳峰的果敢与冷静,晋升他为上等兵。 这场突袭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抗战末期却具有重要意义,日军虽然在整体上已显败相,但局部反扑依然激烈,曾岳峰凭借多年的战场经验和对敌人的准确判断,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战机,他的胆量和技能,在危急时刻为部队争取了宝贵的胜利,每一次战斗的胜利,都是由无数像曾岳峰这样的普通士兵用血肉之躯拼出来的。 曾岳峰的内心始终装着家国,每一次开火,他想到的是家乡的亲人,想到的是那些在日军铁蹄下受苦的同胞,家园沦陷、乡亲流离失所,这些沉重的记忆让他无数次把生死置之度外,战友的牺牲也让他明白,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换来真正的和平,曾岳峰并不追求个人的英雄主义,他只是坚信,只要日本兵不投降,自己的战斗就不能停止。 战争结束的消息传来时,曾岳峰所在的部队正在湘南前线,全营士兵得知日本投降,纷纷鸣枪庆祝,压在心头多年的苦闷和悲愤,在那一刻化为泪水与欢呼,部队移师衡阳收缴日军武器,百姓们夹道欢迎,即使士兵们身上布满尘土和汗渍,依然获得了由衷的尊敬。 战争结束后,曾岳峰脱下军装,回到家乡,他成了一名普通的锁匠,后又在县武装部担任守卫,生活回归平静,家庭四世同堂,每年清明,他都去烈士陵园祭奠战友,家中小辈偶尔问起伤疤,曾岳峰只是淡淡一笑,说这些早就不疼了,他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人用血汗换来的,他的沉默与坚韧,成为家族的无形财富。 岁月流转,曾岳峰的故事并未随着年华老去而被遗忘,曾岳峰的经历,就像抗战时期千千万万个无名英雄的缩影,胜利的果实,正是这些平凡人用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换来的,他们没有多少豪言壮语,却用实际行动守护了国家的尊严,历史不能遗忘,正是因为有了曾岳峰这样的战士,中国才有了今天的安宁。 曾岳峰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伟大,他常说,家国有难,人人都要尽力,每一场仗都拼尽全力,只因心中有一份责任,他用简单朴素的信念,撑起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从泥泞中走来,最终归于平凡,曾岳峰的人生轨迹,正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士兵的真实写照。 如今和平年代,曾岳峰的故事提醒后人,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战争的残酷和胜利的艰难,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最懂得珍惜,曾岳峰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信念:守护家园,绝不退缩,他的坚守和担当,是对后人最好的启示。 信息来源:中国台湾网——八千里路铁与血 抗日老兵曾岳峰杀敌的传奇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