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什么心慌呢?因为马六甲海峡过路费多半是中国缴纳,而他向美国缴的保护费,也

顾议史实 2025-10-24 17:55:03

新加坡为什么心慌呢?因为马六甲海峡过路费多半是中国缴纳,而他向美国缴的保护费,也是我们间接支付!现在我们自开通航线,他不慌吗?   别看新加坡不大,一直是亚洲最会“打算盘”的国家之一,靠着卡着马六甲海峡的喉咙口,几十年如一日地从全球过路船只中捞金,尤其是中国的货轮,一艘一艘过,一笔一笔缴费。   不夸张地说,他的富裕里,有我们不少“份子钱”,过去,新加坡靠马六甲这条水道吃饭吃得太香,全球四成的贸易都得从这里过。   尤其中国这个“超级客户”,对新加坡来说简直是“财神爷”,中国每年近八成的原油和一半的天然气进口都得穿过马六甲。   中国一走船,新加坡就有人收钱。港口费、引航费、燃油供应、维修服务,样样都能收,样样都不便宜,港口业务占了新加坡GDP的12%以上,养活了17万人。这还只是明面上的钱。   更深的一层是,这些钱一转手,还进了美国的口袋。新加坡这些年在安全上“押宝”美国,买了不少武器装备,搞了不少军事合作。   说白了,中国的油轮交钱进港,新加坡再把这笔钱用来买美制导弹,升级和美军的联合基地。这种“两头吃”的操作,新加坡玩得溜。但问题是,吃得太顺了,就容易忘了风险。   中国当然不是吃素的,看得清楚,也动手够早。这几年,中国一直在“去马六甲化”,搞了一整套Plan B。   最亮眼的就是北极航道,别小看这条看着冷冰冰的路线,2024年货运已经逼近3800万吨,比十年前翻了近九倍。   从中国到欧洲,不仅距离缩短了40%,时间也省下了半个月,运输成本降了一大截。这相当于把一条“冷门小道”变成了“高速公路”。   不仅如此,陆上也有动作,中欧班列早就跑得风生水起,稳定又高效。海上这边,“郑和号”新通道也开通了,从昆明出发,经中老铁路到泰国拉廊港直接出海,1700公里的距离说砍就砍,时间一减就是一半。   还有瓜达尔港,从中东运油到中国,比走马六甲省8000公里,省钱又省心。泰国也在推“陆桥计划”,想把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起来,未来这条新通道一旦建好,马六甲就更冷清了。   这么多条新路一开,新加坡的老路就不香了。港口业务已经开始吃紧,未来几年可能会被分流15%到20%的贸易货物。   这可不是小数目。新加坡媒体试图质疑北极航线不安全、不环保,但数据打脸得很快——事故率只有0.6%,比马六甲还低。新加坡的底气,在一点点被稀释。   新加坡也不是坐以待毙。他们在扩建港口,搞绿色航运,发展数字服务,想要用高附加值业务拉住客户。   但问题在于,这些“新招”补不上“老本”的缺口,新加坡总统几年前就放话了,要全国人民“准备过苦日子”,这可不是随口一说,而是对未来趋势的真实判断。   更麻烦的是,新加坡一向擅长的“左右逢源”策略,现在越来越难玩下去了。中美关系紧张升级,新加坡既想继续靠中国赚钱,又舍不得和美国的军事合作。   可问题是,现在中国不再完全依赖马六甲了,新加坡手里的筹码少了,话语权自然也软了。   从经济到地缘政治,新加坡的“中转站”角色正在被重构。曾经“人无我有”的海峡优势,如今成了“人有我弱”的脆弱点。   中国这边一条条替代路线铺开,不是为了谁难堪,而是为了自己安心。能源安全、贸易稳定,不靠别人,而靠自己。   新加坡当然还会继续想办法,毕竟他们的应变能力不差,但现实就是,靠一条海峡发家的日子,已经难以复制,中国的“绕行”,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安排。   这场看似从航线开始的“突围”,背后是全球贸易格局的再洗牌。新加坡的焦虑,不只是眼前的收入减少,更是未来在国际舞台上的位置动摇。而中国的主动出击,意味着不再任人摆布,而是要自己掌舵。   中国不再只做世界工厂,也不再只走别人铺好的路,新加坡慌不慌,取决于它能不能跟得上这个变动的节奏。而我们,只会走得更远、更稳。

0 阅读:9

猜你喜欢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