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可以找到解决彼此关切的办法中美完全能找到解决彼此关切的办法,关键在“放下架子”与“守住共识”
从当前中美互动的实际情况和共同利益基础来看,双方完全具备找到解决彼此关切办法的条件,但前提是要摒弃“零和思维”与“霸权逻辑”,回归“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正道——这既是中方反复强调的原则,也是中美关系多年来颠簸起伏后得出的核心共识。
先看“为什么能找到办法”。中美利益的深度交融,本身就是解决分歧的“压舱石”。经济上,2024年两国贸易额近6883亿美元,7万多家在华美企年利润达500亿美元,仅对华出口就支撑美国93万个就业岗位;民生层面,中国商品降低了美国民众生活成本,特斯拉上海工厂、麦当劳在华门店等合作案例,都是“互利共赢”的鲜活证明。即便在摩擦最集中的经贸领域,双方也已通过多轮磋商实现“关税休战”,马来西亚即将举行的经贸磋商,更是为解决稀土管制、技术出口限制等分歧提供了对话平台——这些都说明,只要坐下来谈,就有找到平衡点的可能。
再看“要解决关切,得先避开哪些坑”。美方近期的一系列操作,比如加严出口管制、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口费”、威胁加征100%关税,本质上是“一边要谈,一边施压”的矛盾做法,既违背契约精神,也让自身企业(如美国豆农)承受损失。事实上,中方的立场一直清晰:不回避分歧,但绝不容忍核心利益被损害。就像谢锋大使强调的,“关税战、贸易战打不得,不会有赢家”,美方若能停止“从实力地位出发”的打压,尊重中方在台湾问题、发展权利上的红线,双方才能真正建立对话的互信基础。
还有一个关键点不能忽视:中美解决关切,不只是双边事务,更关乎全球。当前世界面临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治、经济复苏等共同挑战,中美作为前两大经济体,在这些领域的合作空间远超分歧。比如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美方若能放下“小圈子”思维参与其中,不仅能解决自身在能源、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关切,还能为世界注入确定性。就连美国兰德集团也建议,双方应“接受对方政权合法性”“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激励”——这些建议恰恰说明,理性的选择从来不是对抗,而是寻找“各退一步、各得其所”的路径。
说到底,中美能否解决彼此关切,考验的是双方的“大国格局”。中方已经用“四个没有变”表明了稳定关系的诚意,也用深化融合发展、扩大市场开放的实际行动释放了善意。只要美方不再把“遏制”当“策略”,不再把“脱钩”当“选项”,双方就一定能在分歧中找到共识,在竞争中实现共赢——这不仅是两国民众的期待,更是世界对中美两个大国的共同期许。热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