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死人才穿的寿衣,旅游的老外看上了!而且价格便宜,看看活人穿上寿衣的样子,真好看! 说白了,这事说出来能惊掉不少人的下巴,我们中国人只有在人没了才会穿的寿衣,居然被来旅游的老外当成宝贝一样看上了,不光觉得价格便宜,还直接穿在身上逛街,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活人穿上这寿衣,居然还挺好看! 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外的文化差得太远了。在中国,寿衣是给逝者“上路”穿的衣裳,承载着活人对去世亲人的敬重和念想,从款式到做工都有不少讲究。 就拿件数来说,老辈传下来的规矩都是用奇数,普通人家常穿“五领三腰”,也就是五件上衣三件裙裤,皇帝驾崩能穿十五件套,对应“九五之尊”的身份,连纹饰都有等级之分,皇帝用祥云腾龙,大臣用青蟒,普通百姓只能绣些花草,半点不能逾越。 面料也有说法,不用皮毛怕“眷恋”逝者,不用纽扣得用布带,暗喻“后继有人”,连颜色都有讲究,老人多用蓝褐,年轻妇女可用粉红,处处透着对逝者的敬重。 可老外不懂这些门道,在他们眼里,这些衣服就是带着东方美学的特色服饰。江苏镇江就出过这么档子事,一家专卖寿衣和百岁衣的店里,五个外国游客直奔里间寿衣区,领头的卷发姑娘拿起件绣松鹤的深蓝色长袍就往身上套,对着镜子拍个不停,嘴里还喊着“beautiful”。 店主急得直摆手说“no sale”,人家反倒以为要坐地起价,掏出百元大钞非要买,直到店主比划着躺下的姿势说“for dead people”,这群人才懵了神。 后来才知道,他们是看了旅游攻略找“中国传统刺绣服饰”,没分清寿衣和唐装的区别。广西还有网友见过非裔女子穿着寿衣逛街,估计也是把这当成了特色穿搭。 价格便宜更是戳中了老外的痛点。寿衣本是殡葬用品,成本不算高,市面上普通的五件套也就几百块钱,比起动辄上千的正宗唐装,性价比简直拉满。 有电商卖家透露,现在发往欧美的寿衣订单比去年涨了近3倍,老外咨询最多的是“龙和仙鹤代表什么寓意”,对尺寸和用途反倒不怎么在意。他们眼里的“便宜好物”,在咱们这儿可是得慎之又慎的物件,别说穿在身上,平时连碰都得避着点,这种认知差说起来也挺有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寿衣本身的设计,其实藏着不少中国传统服饰的精髓。传统寿衣沿用的是明代服饰形制,后来受清朝“改冠易服”影响,慢慢成了现在唐装马褂的样式,盘扣、斜襟、刺绣这些元素样样不缺,单看做工确实精致。 老外没接触过丧葬场景的联想,自然只会从审美角度判断——松鹤纹样像艺术品,绸缎面料有质感,版型宽松还百搭,可不就觉得好看。 就像有些老外把京剧脸谱纹在身上当潮流,把纸钱纹样印在衣服上觉得个性,本质都是剥离了文化背景只看视觉效果。 咱们觉得忌讳的点,老外根本没概念。中国的寿衣文化能追溯上千年,早在古代就有“寿衣要在闰年做,能为老人增寿”的说法,闽南一带还要试穿、用无锤秤称量,说“是子孙用钱买的”表孝心,这些仪式感早就把寿衣和“死亡”牢牢绑定。 可西方没这么复杂的丧葬服饰传统,很多家庭都是用逝者生前的时装当寿衣,根本没有“专门给死人穿的衣服”这种概念。在他们的认知里,衣服就是用来穿的,好看、便宜、有特色就够了,哪管什么背后的讲究。 还有个隐性原因,现在的寿衣款式本就越来越多样,除了传统古装,还有西装、旗袍甚至现代装,颜色也从蓝褐拓展到红、粉、金等多种色调,要是不看标签,确实容易和普通传统服饰搞混。 镇江那起事件里,店主最后拿百岁帽给老外救场,这帽子是给健在老人过寿用的,红底绣“福”字,既保留了刺绣特色又没忌讳,老外照样高高兴兴买走,可见他们图的就是这份东方韵味,至于具体是什么服饰根本不重要。 这种文化碰撞闹出的笑话还真不少,有老外把寿枕上的“脚踩莲花上西天”图案当成宗教符号收藏,还有游客把寿被上的星月纹样当成星空主题装饰。 不过换个角度想,这也不算坏事,至少让寿衣上的传统刺绣、盘扣工艺被更多人看见,只是下次老外再对着寿衣喊“好看”时,咱们得多费点劲解释清楚——这衣服好看是好看,就是穿的场合得选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