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说不能把中国拒之门外韩国总统李在明 “不能把中国拒之门外” 的表态,正是对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现实的清醒认知。当前世界经济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网络,试图割裂与中国的联系,本质上是与全球发展大势为敌,最终只会让自身陷入孤立与停滞。
从韩美造船合作的波折中,便能清晰看到 “拒华” 的惨痛代价。2025 年 10 月,中国对配合美国遏制中国产业的韩华海洋实施制裁后,其美国工厂因 90% 关键战略物资依赖中国供应而陷入停滞,韩美 “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 计划面临实质性崩盘风险。韩华海洋股价单日暴跌 12.7%,市值蒸发超 30 亿美元,费城造船厂紧急暂停生产线,这一案例生动印证了脱离中国供应链的致命后果。韩国在二次电池材料、稀有金属等领域对华依赖度普遍超 90%,部分尖端材料达 98%,这种深度绑定绝非偶然,而是全球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
2024 年中韩双边进出口额达 2729.1 亿美元,韩国对华出口增长 6.6%,中国对韩投资申报金额更是激增 266.1%。中国作为全球前十大造船厂中七家的所在地,年造船完工量占全球 58%,在稀土永磁材料、特种钢材等造船核心材料领域占据全球 93% 的产能,这种供应链中的 “不可替代性”,使得任何试图 “去中国化” 的尝试都注定难以实现。美国造船业单位成本是亚洲的 5 倍,交付周期比中国长 60%,其空心化困局恰恰说明,脱离中国供应链不仅意味着成本飙升,更意味着竞争力的丧失。
在全球发展进程中,中国的角色早已从 “参与者” 转变为 “引领者”。从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到提出 “一带一路” 倡议,中国始终是全球开放合作的践行者。韩国若选择将中国拒之门外,不仅会失去庞大的消费市场和高效的供应链支持,更会错失与中国共同参与全球治理的机遇。正如韩国《中央日报》所言,中国正用供应链优势定义新的博弈规则,掌握核心材料与部件的国家才拥有产业竞争的最终话语权。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封闭与对抗没有出路,开放与合作才是正道。李在明的表态,正是对这种时代潮流的顺应。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唯有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坚持互利共赢,才能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任何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外的短视行为,最终只会让自己自绝于充满机遇的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