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董存瑞父母在河北怀来县的家中的一张留影,其时离董存瑞牺牲之时已经10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0-23 23:49:32

50年代,董存瑞父母在河北怀来县的家中的一张留影 ,其时离董存瑞牺牲之时已经10年了,一家人的生活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1958年,河北怀来县的那个老屋门前,晒着太阳,墙皮有点剥落,地上踩出一条条来来回回的脚印。 有一张老照片,就是在这屋前拍下的,董全忠和孙珍——董存瑞的爹娘,站在门口,神情平淡,像刚从地里出来歇口气,手上还没来得及洗净土。 那年离儿子牺牲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了。 人们常说“儿大不由娘”,可这“由不得”的痛,一直挂在他们心口。 董存瑞七岁起就跟着父亲上山砍柴、下地干活。家里穷,穷得锅底都能照见人影,老两口种着几亩坡地,三个闺女还没喘过气来,又盼着能有个男丁顶门立户。 儿子一落地,家里像忽然被点着了油灯,亮堂堂的,可灯亮得太短,风一来,就灭了。 小时候董存瑞最爱听故事,什么桃园三结义、大禹治水不过家门,还有武松打虎,听得眼都不眨。那些个大义凛然的故事,从父亲嘴里说出来,不带一丝书卷气,全是日子里熬出来的硬骨头。 父亲抽着旱烟,孩子就坐在炕沿边,一边抹汗一边眨巴着眼睛听。 这些年说他是英雄,说他是烈士,可那时候,他只是家里那个爱听故事、会撒娇的儿子。 后来参军了,父亲心里挂念得紧。 听说部队驻在赤城县二炮村,他就跟邻居耿世昌结伴去看,结果人一到,队伍已经拔营。第二回,说是在延庆县佛峪口,他又去了,还是扑了空。这种落空的劲儿,就像掀了锅盖才发现没米下锅,心里空落落的。 等董存瑞任务间隙回了趟家,父亲偏偏又不在。 母亲一见到他,眼泪就止不住了,坐在炕边拉着儿子手,问东问西,一会儿笑一会儿哭。还没等西瓜切出来,排长在院外一嗓子喊走了人。 告别的时候,两人都没说话,只是眼里有话。 那年是1948年,秋天还没彻底转凉,老两口收到消息,说儿子在任务中牺牲了。 那天,院子里的鸡都没敢打鸣。 孙珍哭得眼肿,董全忠坐在堂屋门口,烟锅子敲在碗沿上,一下接一下。 两年后,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表彰大会在北京开了,董存瑞被追认为战斗英雄。 董全忠也去了,坐在人民大会堂里,衣裳虽新,可人还是那个山坡地里刨土的庄稼汉。 开完会,有人给他送来一块匾,写着“百世光辉”,村里人都来看,像是看见了什么稀罕物。 老人不爱说话,只是把匾挂在堂屋上方,说:“这不是给咱的,是给存瑞的。” 后来年年都有事,1956年和1959年,董全忠被请到全国烈属、军属大会,还和国家领导人合了影。 他自己不识字,可知道这些照片得裱好,拿毛巾擦着角放在柜子里。 有一张合影,站得整整齐齐,左边是罗盛教的父亲,右边是刘胡兰的母亲,中间站着他,身板挺得笔直。 新中国成立不久,英雄的父母成了人们敬仰的对象。 董全忠参加了好几次国庆观礼,穿着中山装,胸前别着小红花;还跟着慰问团去了朝鲜,给战士们带去一封封家书和几句土话。被选为省、县人民代表,又是政协委员,走到哪儿都有人拉他搭话。 可他最常去的,还是隆化县的存瑞中学——那是他儿子名字命名的学校。 他一遍一遍讲儿子的事迹,讲他怎么抱着炸药包冲上去,声音哽咽得像含着土。 乡里人知道,董老是个实诚人。 哪怕走了这么多地方,见了这么多大场面,回家照样下地干活,背着锄头出门,黄土路上踢着小石子。 县里看他年纪大了,把他安置到县城住,图个清净。 他不爱吃细粮,常念叨着窝窝头才顶饱。 家门常开,来拜访的学生、军人、记者络绎不绝,他总说:“进屋坐,不赶趟。” 董存瑞牺牲后,全国各地写信来,有的说愿给他爹娘当干儿子,有的干脆喊“爹娘”。信堆得灶台都快放不下,董全忠拿个麻布袋装着,天晴晒一晒,雨天就收进屋。 每封信他都摸一遍,说“这字像存瑞小时候写的。” 1957年春,承德城门那边拍了张大合影,董全忠和郅顺义站在中间,旁边是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代表,个个眼神亮得出奇。 1966年底,锡林郭勒那边的师生来了,说是专门来向英雄家属致敬的。 1967年八一建军节,红卫兵跑来合了张影,1971年有野营拉练部队路过,也留下了照片。部队的兵来他家,他就沏壶茶让人歇脚;他自己也去过董存瑞的部队,握着战士的手,说:“你们就是现在的存瑞。” 孙珍走在1977年,八十一岁,走得安稳。 十四年后,1991年,董全忠也去了,九十二岁,走得没声响。村里那棵老槐树还在,风一吹,枝杈沙沙响,像是有人在悄悄念着儿子的名字。

0 阅读:15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