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荷兰公开解释为什么要对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进行“夺权” 荷兰公开说为什么要这么干,给出的理由是安世半导体存在“严重的治理缺陷”。可这话仔细琢磨琢磨,根本站不住脚。 安世半导体是有60年历史的老牌企业了,2019年闻泰接手的时候,它都快破产了,研发没钱,人才也留不住。 是咱们中资注了资,才把它从绝境里拉回来,现在都成了全球领先的汽车半导体巨头,每年能出1100亿颗芯片,给两万五千家全球客户供货,去年还给荷兰缴了1.3亿欧元的税。 这明明是给当地带来就业和财富的“优等生”,怎么突然就有“治理缺陷”了? 其实稍微捋捋时间线,就能看出不对劲。去年12月,闻泰刚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今年9月美国“50%穿透规则”刚生效,荷兰就跟着动手了,这哪是巧合,更像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围猎。 荷兰这么做,说白了就是给美国递“投名状”。 而且安世是欧洲汽车供应链里的关键一环,荷兰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怕这些核心技术和工厂被搬到中国,自己会形成技术依赖。 所以才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想把这棵已经长成的“摇钱树”搞成“零元购”,这不就是明摆着的商业抢劫。 再说说闻泰这边,也确实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虽说控股了安世,但没真正把控制权抓在手里。核心管理层还是外国人说了算,甚至有人暗地里跟荷兰政府串通,主动把“狼”引进来。 反观2024年美的收购库卡,人家一接手就派自己人过去,牢牢占着董事会多数席位,还设了一票否决权,那才叫真正掌控住了公司。 不过咱们也不是没还手的余地。光刻机巨头ASML超过三成的营收都靠中国市场,咱们也能通过稀土出口管制,甚至冻结荷兰在华资产来应对,这盘棋还没下到最后。 而且已经有聪明的企业开始提前布局了,就像中芯国际,今年在美国新规出来前,把部分子公司的持股降到49%以下,成功避开了风险。 这件事给咱们的教训太惨痛了:核心技术真不是花钱能买来的,就算买来了,也未必能守住。 靠并购走捷径,看着风光,其实满是陷阱。现在中国半导体企业平均研发投入才8%,而国际头部企业都能到15%以上,差距一眼就能看出来。 好在已经有企业在找对路了,中微公司2024年收购日本业务后,没闲着,花18个月就实现了核心设备国产化,这才是真正把技术学到手了;华为则把部分封测产能分到马来西亚、越南,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供应链更有韧性。 国家层面也在发力,3500亿的大基金三期已经成立,长三角产业联盟也在一起攻关,这些都是咱们的底气。 安世这事,其实标志着中国企业靠砸钱出海“买买买”的时代彻底过去了。以后的全球化,拼的是技术、规则和地缘政治的把控力。 只有踏踏实实干自主研发,用多元化布局和风险管理当保护盾,咱们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里,真正掌握自己的方向。
死不悔改,中荷还是没谈拢,荷兰拒绝归还治理权,输家60天内诞生荷兰经济大臣刚
【133评论】【9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