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辜鸿铭参加宴会,美国女人一脸鄙夷地看着辜鸿铭,上菜时,她故意用嘲讽的语气: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22 21:52:02

一次,辜鸿铭参加宴会,美国女人一脸鄙夷地看着辜鸿铭,上菜时,她故意用嘲讽的语气:“你喜欢这汤吗?”辜鸿铭没有回答,美国女人以为他听不懂英语,气焰更是嚣张,没曾想,当辜鸿铭上台演讲完后,他望着吃惊的美国女人:“like speech(喜欢我的演讲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857年,辜鸿铭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他的家庭背景非常特别,母亲是葡萄牙人,父亲是华人,总管着一个英国橡胶园,他从小在多种语言和文化的环境中长大,既会讲闽南话,也能流利使用英语和马来语,十岁时,他被英籍养父带去了欧洲求学。   辜鸿铭的语言天赋让人惊叹,他不仅精通英语、法语、德语,还掌握了拉丁语和希腊语,在爱丁堡大学,他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在德国,他又分别取得了多个博士学位,当时的欧洲,能像他这样博学的人少之又少,尽管如此,他的心却始终向着东方,向着他祖先的土地。   在海外求学时,辜鸿铭常因自己的中国身份遭受偏见,有一次,他在德国的火车上闭目养神,几个德国人当着他的面嘲笑他的外貌,他假装没听懂,用倒着看的报纸逗他们,结果引来更多轻视,最后,他用流利的德语反驳,并表示德国文字简单到倒着看都毫无难度,他甚至提到,自己可以背诵歌德的《浮士德》,这番话让对方哑口无言。   辜鸿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年后逐渐形成的,十四岁,他在养父的帮助下前往德国留学,随后又去了英国,在欧洲的十多年里,他学会了多种语言,获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然而,在一次与学者马建忠的长谈中,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他意识到,西方的繁荣并不能掩盖其社会问题,而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智慧却能提供解决之道,这次谈话让他辞去在殖民地政府的职务,转而深入学习中国经典。   1885年,辜鸿铭回到了中国,他加入了张之洞的幕府,成为其外文秘书,在那里,他不仅翻译西方书籍,还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国的经史典籍,他白天工作,晚上挑灯苦读,渐渐从“西学通才”变成了“中西通才”,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他甚至背诵《康熙字典》,他的勤奋让许多同僚自愧不如,也让他在文化上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辜鸿铭最大的特点,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清朝灭亡后,不少人纷纷剪辫子、改穿西装,但他依然保留着传统装束,他说,这不仅是衣着问题,更是文化的象征,他的辫子和长袍,恰恰体现了他对传统的认同,有外国人当面嘲笑他的打扮,他也从不动怒,而是用学识和智慧回击,让对方无地自容。   在北大任教时,他不仅用英文讲授莎士比亚,还用西方人能听懂的方式讲解儒家经典,他翻译的《论语》《中庸》等书,帮助许多外国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有人评价说,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一定要见辜鸿铭,尽管他的观点和行为常被视为“怪异”,但他对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无法否认。   辜鸿铭并不盲目崇拜传统,他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东西方优劣的深刻理解,他曾指出,西方社会虽然强调民主和平等,但它的冷漠和功利常让人感到缺乏温情,而中国文化讲究的家庭与人情,恰好能弥补这一点,他认为,真正的文化交流,不是单方面的取代,而是互相取长补短。   他也不畏惧权贵,性格直率,敢于说真话,一次国会选举时,有政客想用钱买他的选票,他开价500大洋,并强调一文不能少,后来政客只给了400大洋,辜鸿铭不但拒绝投票,还把钱送给了天津的一位青楼女子,他用这种方式嘲讽对方的愚蠢,也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辜鸿铭的争议在于,他对传统的某些坚持显得过于固执不化,他支持缠足,甚至以此为美,认为这是中国女性贤惠的象征,他还多次公开反对新文化运动,与鲁迅、陈独秀等人展开激烈论战,他批评他们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认为这是一种对历史的不尊重,正因如此,他成为时代潮流中一个独特而矛盾的存在。   尽管被许多人视为“顽固派”,但辜鸿铭的文化自信却令人钦佩,他常说,中国人的温良是一种力量,而非软弱,这种力量源于用心去体会生活,用心去理解他人,他用自己的人生证明,文化不是用外表来定义的,而是内心的选择,他的辫子,象征的不是落后,而是对文化价值的坚持。   信息来源:凤凰卫视——狂士辜鸿铭:我的辫子有形 你们的辫子无形  

0 阅读:133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