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一针见血!高志凯教授再发声:“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不是轮子,而是汉字,如果没有汉字,我们的民族文化基础都会动摇,像韩国人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历史是什么,这是一种悲哀!” 韩国有一部被称作国宝的史书:《朝鲜王朝实录》,记载着几百年的王朝兴衰,但整部书用的都是汉字。如今的韩国年轻人面对那一页页先祖的文字,却几乎一个字都读不懂,想了解自己的历史,不得不跑来中国学古汉字。 越南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古籍里同样满是汉字,但新一代只会用拼音字母,历史成了摆在眼前却读不懂的宝藏,那种文化的断层,才是真正的孤独。 再回头看看我们自己。一个普通的中国中学生,依旧能看懂《史记》里司马迁的笔触,也能体会李白诗中的柔情,这就是汉字的力量。早已湮没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要靠考古学家费劲破译,而汉字从未“死去”,它依然活在每一个写字的手里,说话的口中。 汉字的魔力,在于它不只是声音的符号,而是思想和哲学的容器。就拿“家”来说,上面像屋顶,下面一头猪,这个字里藏着古人最朴实的幸福:有房有食,就是安稳的生活。再看“安”,屋下坐着一位女子,意味着平静与安全。汉字的结构,就是一种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更有趣的是,汉字的影响早已跨越国界,2010年,联合国设立了“中文日”,选在谷雨那天:传说中仓颉造字的日子。全世界学习中文的人早已超过一个亿,不只是为了多学一门语言,而是想借着这些方块字,靠近东方独特的思想。 连马斯克都让孩子学中文,可见汉字在世界眼中并非只是语言,而是一种智慧的象征。 可就在汉字走向世界的同时,我们自己却正逐渐忘了它的根。电脑和手机让输入变得太容易,手写却越来越陌生。许多人提笔写字时,常常卡在一个看似熟悉的字上,半天下不去笔。 书写能力的流失,也许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断层。科技带来的便利不能代替我们与汉字的亲密接触,因为当我们不再手写,它离我们就远了一步。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血脉。它装载了我们的历史、文学和思想。守护它,不是要我们活在过去,而是要在飞速变化的今天保留那份精神的根。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让汉字“存在”,还要让它“活着”。当我们的后代依然能用笔与古人对话,那才是文化真正的延续。轮子改变了人类行走的方式,而汉字,定义了我们是谁。
建议讨好型人格都去练「不接话」的能力
【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