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淑女想自毁形象的捷径只需要四个字。白宫美女发言人卡罗林-莱维特自今年一月进入白宫担任新闻发言人后,一直以甜美的外形、得体的穿着、快速的反应、清脆的语调、圆滑的风格维持着淑女形象。 然而,就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访问白宫过后的一场媒体见面会上,莱维特翻车了!而毁掉这一切的,只是“你妈选的”这四个粗鄙不堪的字眼。 当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刚结束对白宫的访问,现场氛围本就处于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中,有记者抛出“谁选择布达佩斯作为特朗普与普京会晤地点”这样一个常规提问,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算不上尖锐或带有恶意,可莱维特却突然情绪失控,爆出如此无礼的粗口,让在场的媒体人都惊掉了下巴,这波操作简直比戏剧情节还要出人意料。 事后莱维特还特意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了与该记者的互动截图,试图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声称这位来自《赫芬顿邮报》的记者常年用民主党的说辞攻击特朗普,还不断轰炸她的手机,自己的反击只是事出有因。 但这样的解释显然站不住脚,多数网友都直言记者的提问合情合理,她的爆粗完全是职业素养缺失的表现。 要知道,作为白宫新闻发言人,其言行举止不仅仅代表个人,更承载着官方的形象和立场,即便面对带有偏见的提问,也应保持专业的应对姿态,而非用小学生吵架般的粗口进行回击,《赫芬顿邮报》在报道中就毫不客气地暗讽了这种幼稚的行为。 更有意思的是,莱维特并非首次用挑衅的方式对待记者,资深白宫记者透露,她常常会给那些不挑战特朗普政府说法的新面孔提问机会,同时将挑衅和贬低传统媒体记者当作工作常态,而特朗普对她这种“机关枪”式的表现还颇为满意,这或许也间接助长了她的嚣张气焰。 其实公众人物因失言导致形象崩塌的案例并不少见,美国前总统拜登就曾因忘记关闭麦克风,对着追问通货膨胀问题的记者爆粗口,称对方是“狗娘养的蠢货”,事后只能紧急致电道歉。 而被他辱骂的记者彼得・杜斯,虽被同行称为“白宫碰瓷专业户”,但那次的提问本身围绕会议核心议题,并无明显不妥,拜登的失言还是引发了不小的舆论争议。 更早之前,加拿大一位女议员因反对布什政府攻打伊拉克,在镜头前痛骂美国人“杂种”,最终不得不向美国大使公开道歉,而另一位加拿大总理的女发言人则因私下称布什为“白痴”,直接被迫辞职。 这些案例都说明,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公众人物的言辞一旦突破礼仪和专业的底线,必然要承担相应的后果,所谓的“事出有因”从来都不是失言的借口。 毕竟公众对于“伪装者”的容忍度极低,你费尽心机建立起来的正面形象,可能只需要一个失误就会彻底归零。 从数据层面来看,公众人物的不当言论或行为造成的影响往往具有放大效应,美国《华盛顿邮报》曾统计,特朗普在上任801天内就发布了9451条错误或具有误导性的声明,平均每天超过11条,这种频繁的不当言论虽然没有让他立刻下台,却严重撕裂了美国社会的舆论共识,也损害了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莱维特的形象崩塌,本质上是职业素养与个人情绪管理能力的双重缺失,作为从特朗普时代成长起来的共和党人,她早期在应对媒体时还懂得以不伤和气的方式反驳不利报道,可随着职位升高和得到高层认可,逐渐放松了对自己言行的约束,将挑衅式回应当成了彰显个性的手段。 这种将个人情绪凌驾于职业准则之上的做法,不仅毁掉了自己精心营造的淑女形象,也让白宫新闻发言人这一职位的专业性受到质疑。 毕竟公众人物的“人设”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表面包装,而是需要内在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准则来支撑,若只是将其当作获取关注和利益的工具,缺乏真实的内核支撑,那么崩塌只是时间问题。 莱维特用“你妈选的”四个字给所有公众人物上了一课:建立一个正面形象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努力,但摧毁它,有时候真的只需要一瞬间的冲动。 那些还在精心维持人设的公众人物,真该好好掂量一下,自己的“面具”是否足够牢固,更要明白,与其花费心思包装表面,不如脚踏实地提升自身的素养,毕竟真实的底色才是最经得起考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