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教授抛出惊人言论:“我研究了50年史记,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杀一人有罪,杀万人为王,屠十万人为将,灭百万人为帝。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帝霸业百战成,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相觅战功,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真人大逃杀,所有人都想做人上人,爬不上去的,只能沦为尸体,爬上去的,都是踩着别人的尸体。” “屠十万人为将”战国时候的白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一辈子打了七十多场仗没输过,伊阙之战一下子斩了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后来的长平之战更狠,把投降的四十万赵军全坑杀了,只留了两百多个年纪小的回去报信。 就这一场仗,赵国的青壮年几乎死绝了,再也没法跟秦国抗衡。按说这么大规模的杀戮太残忍,可当时的人不这么看,秦国崇尚军功,杀的敌人多功劳就大,白起靠着这些人头成了“武安君”,后来还被请进武庙当“十哲”,受后人祭拜。 还有楚汉时候的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打垮秦军,后来在新安又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卒,就凭着这些战绩,他成了诸侯公认的“西楚霸王”,走到哪儿都受人敬畏。 古代兵书里都明着说,能杀掉敌方一半士兵的才叫威震天下,杀十分之三的能压制诸侯,可见那会儿打仗,杀人多少就是本事大小的硬指标。 再往上走就是“杀万人为王,灭百万人为帝”,帝王的宝座全是白骨堆出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看着是千古功业,可背后全是打不完的仗、死不完的人。 韩国灭国时都城被攻破,宗室贵族几乎被杀光;赵国抵抗最凶,光长平一战就没了四十多万人,后来都城邯郸被围,城破之后又是一场大屠杀。 有估算说,秦朝统一前全国还有两千多万人口,到了秦末战乱,再加上秦始皇修长城、建阿房宫累死的人,没过多少年就剩下一千多万了。 刘邦从一个亭长做到皇帝,看着好像没白起、项羽那么嗜杀,可楚汉相争那四年,打垮项羽靠的全是人命堆。 彭城之战时,刘邦带着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三万骑兵追着打,十多万人被杀,还有十多万人逃进睢水,把河都堵得流不动了,刘邦自己就带着几十个人跑路。 后来刘邦当了皇帝,那些帮他打天下的功臣,像韩信、彭越,最后也都被他杀了,不是因为他们有罪,就是怕他们抢了自己的江山。 连历史上公认的明君都逃不开这个规矩。王立群在解读《史记》时就揭露过,汉文帝看着仁厚,却故意放纵弟弟淮南王刘长犯错,等他谋反再抓起来,最后逼得弟弟绝食而死,自己还假惺惺地哭一场,既除了隐患又不落恶名。 汉景帝更狠,为了让刘彻顺利继位,连自己的长子刘荣都不放过,派酷吏郅都去审案,最后逼得儿子自杀,他母亲窦太后要报仇,汉景帝还偷偷保护郅都。 汉武帝更是把这点做到了极致,他在位几十年,打匈奴、平南越,开拓了疆土,可代价是全国人口从三千六百万降到一千八百万,一半人都没了。 晚年立小儿子当太子,怕太子他妈以后专权,直接就把没犯错的钩弋夫人杀了,美其名曰“防患于未然”,其实就是为了权力不惜牺牲无辜性命。 这些明君尚且如此,更别说夏桀、商纣那些暴君了,商纣王为了享乐,挖比干的心,炮烙大臣,最后亡国时一把火烧了宫殿,可他之前不也靠着武力压服了各路诸侯吗? 这就是历史最现实的地方,评价普通人看道德,评价帝王将相看功业,而功业的背后全是杀戮。晚唐诗人曹松写过“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亲眼见过黄巢起义时的惨状,战火烧到哪里,哪里就尸横遍野,可那些镇压起义的将军,却靠着杀人数目封侯拜相。 《史记》里写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前还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他到死都觉得自己杀人多是本事,只是运气不好。 刘邦登基后还乡,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风光无限,可他绝不会提那些为他战死的士兵,更不会提睢水边上的十万冤魂。 几千年的历史就是这么个循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杀来杀去最后秦统一了;秦末农民起义,刘邦项羽打了四年,最后刘邦当皇帝;汉末三国纷争,又是几十年战乱,最后司马家一统天下。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要死掉几百万人,这些人死了连名字都留不下来,只能变成史书上“死者什七、八”这样冰冷的文字。 那些爬上去的人,成了帝王将相,写史书的时候把自己的杀戮说成“天命所归”,把对手的反抗说成“叛逆作乱”;爬不上去的,就成了孤坟里的白骨,连后人祭奠都没人记得。 王立群教授研究《史记》五十年,看的就是这些藏在文字背后的真相。《史记》里既有英雄豪杰的传奇,更有普通百姓的苦难,司马迁写白起坑杀赵军,写项羽屠城,不是要夸他们能打,而是要记下这些血淋淋的事实。 就像那句话说的,所有的帝王霸业,都是用尸体堆起来的,这不是什么惊人发现,而是老祖宗用几千年时间验证的残酷现实。
199年,曹操活捉了吕布,吕布进言:“丞相为主将,我为副将,你我联手必可平定天下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