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史上最大的遗憾,杨振宁和李政道当年是怎么闹翻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故事

迎丝聊历史 2025-10-21 20:53:46

中国科学史上最大的遗憾,杨振宁和李政道当年是怎么闹翻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故事,是中国科学界一个长久的遗憾。他们本是顶尖的物理学家和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一同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华人科学家的无上荣耀。 但这份荣耀过后,两人却反目成仇,争斗了半个多世纪,直到晚年都没有和解。这件事的起因和经过,说起来并不复杂,但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却很深刻。   两人决裂的起因,最早可以追溯到合作发表论文时谁的名字排在前面的问题。他们合作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杨振宁提出自己的年纪大一些,名字应该排在前面,李政道同意了。 但从第二篇论文开始,李政道就要求按照姓氏字母顺序署名,这样他的名字就能排在前面。他还找了一些例子来证明这是所谓的国际惯例。 杨振宁虽然心里不快,但还是同意了。可实际上,当时科学界并没有这样一条硬性规定。这个署名顺序的争执,说明两人从合作初期开始,就已经在暗中计较谁的功劳更大,为日后的决裂埋下了伏笔。   真正让矛盾爆发的,是诺贝尔奖的到来。这个巨大的荣誉没有让他们更加团结,反而成了分裂的导火索。在领奖典礼上,谁先上台发表演讲,这个问题再次出现。 先发言的人,通常会被外界看作是研究中的主导者。杨振宁提出自己年纪大,应该先讲,李政道虽然同意了,但心里很不服气。 后来在整个颁奖的各种场合,杨振宁和他的夫人都排在李政道夫妇前面,这更让李政道感到自己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   彻底决裂发生在1962年。当时美国一家杂志发表了一篇介绍他们获奖成果的文章,文章里明显突出了李政道的贡献。 杨振宁认为这是李政道和作者串通好的,感觉自己被朋友出卖了。从这件事以后,两人就彻底断绝了来往。   如果说这之前还只是私下的矛盾,那之后就演变成了公开的斗争。从六十年代末开始,李政道在世界各地演讲时,总会说当年那个关键的想法是自己提出来的,杨振宁主要负责计算。 这些话传到杨振宁那里,让他非常愤怒。到了八十年代初,杨振宁找到了李政道在1970年的一次演讲记录,于是在自己1983年出版的文集中,正式写文章反击,明确表示那个突破性的想法是自己想出来的,李政道只是帮了些忙。   从此以后,两个人的矛盾就完全公开化了。他们都认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功臣,并抓住各种机会指责对方。最难看的一幕发生在2006年,在一个纪念他们发现成果五十周年的国际会议上,两人都受邀作报告。 李政道先讲,但没提当年的事。轮到杨振宁讲的时候,他详细介绍了自己版本的发现经过。坐在台下的李政道听完后,当场站起来反驳,两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巨匠,就在全世界的科学家面前公开争吵起来。   他们的不和,甚至影响到了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建议。两人都关心中国的发展,但提出的意见却总是反着来。李政道主张中国要大力发展基础科学,支持建造大型对撞机; 而杨振宁则坚决反对,认为中国应该把钱用在更实际的应用科学上。这个争论从八十年代一直持续到近些年。   实际上,抛开这些争斗,他们在获奖之后几十年里,都各自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杨振宁甚至公开表示,李政道就是因为心虚,觉得自己当年的贡献小,所以才拼命发表文章想证明自己,但成果都不怎么样。 这当然是带着个人恩怨的气话,李政道后来的研究价值同样很高。   时至今日,当年谁的贡献更大,可能永远也说不清了。很可能的情况是,他们的贡献本来就密不可分,少了任何一个人,那个伟大的发现都不会那么快出现。 两个本可以继续合作创造更多成就的天才,最终却因为名誉之争,斗了一辈子。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迎丝聊历史

迎丝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