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

烟雨评社 2025-10-21 12:49:24

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新加坡虽华人占比高,但因历史背景、政治体制、外交策略及经济体系差异,与中国保持独立外交立场,并不亲近中国。这种反差得从新加坡的建国历史说起。这个弹丸小国的族群格局源于殖民时代,19 世纪英国开辟贸易据点时,大量华人移民涌入从事商业和劳工,逐渐形成人口多数。 1965 年从马来西亚联邦分离独立后,李光耀领导的政府面对周边马来国家的地缘压力,确立了 “种族平等” 的国策,而这一国策在实践中逐渐演化出特殊的平衡逻辑。 最典型的就是住房发展局推行的族群配额政策,每个公共组屋社区的华人比例不得超过 25%,马来人 22%,印度人 9%,这种强制混居打破了族群聚居,却也让华人的生活空间始终处于 “被平衡” 的状态。 职场上的隐性门槛更直观。新加坡政府机构和淡马锡等大型国企招聘时,会明确考虑种族比例。有当地华人分享,自己申请公务员岗位时,笔试和面试成绩都优于同批的马来裔竞争者,最终却未被录取,负责招聘的朋友私下透露,是 “配额已满”。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为了避免华人在管理层占比过高,企业往往会对华人求职者设置更高的准入标准,所谓的 “平等” 变成了事实上的差异化要求。 公共资源分配上的倾斜同样明显。马来社区的宗教场所和文化中心能获得政府专项拨款,印度裔的传统节日庆典会纳入国家法定假日安排,而华人的春节虽也放假,相关文化活动却多靠民间社团自筹资金。 教育领域更能体现这种平衡术,新加坡推行的双语教育政策中,英语是绝对的通用语,华语仅作为 “第二语言” 存在,且教学内容更偏向实用沟通,中国历史文化只是零散点缀,这让年轻一代华人对祖籍国的认知几乎一片空白。 身份认同的割裂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形成的。现在新加坡的华人大多是移民的三四代后裔,从小在英语主导的教育体系中成长,社交中更习惯用英语或马来语交流,不少家庭里父母和孩子对话都以英语为主。 他们的价值观完全贴合新加坡的社会体系,关注组屋价格、CPF 公积金和 PSLE 考试,对中国的高铁、5G 发展等成就,最多只是新闻里的一则消息,很难产生情感共鸣。在他们的认知里,“新加坡人” 是唯一的核心身份,“华人” 只是一个文化标签,两者没有必然的情感绑定。 这种态度背后藏着新加坡独特的生存智慧。作为夹在马来西亚和印尼之间的小国,过度强调华人属性会引发周边国家的警惕,“去中国化” 的身份塑造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从 1966 年推行双语教育到组屋族群配额,每一项政策都在刻意淡化族群差异,强化国家认同。 2025 年新加坡人均 GDP 已达 92930 美元,这种治理模式确实支撑了国家的稳定繁荣,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华人与祖籍国的文化疏离。 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脱贫攻坚的成果、5G 技术的突破让世界瞩目,但这些在新加坡华人眼中,和美国的科技进步、欧洲的福利政策没有本质区别,都是 “外国的事”。 地理上的距离只是表象,教育体系的塑造、政策导向的引导和国家认同的强化,才是造成这种淡漠态度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新加坡华人的态度既不是 “忘本”,也不是 “冷漠”,而是特定历史和地缘环境下的必然结果。这个多元种族国家用独特的治理方式实现了社会稳定,却也在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划出了清晰的界限。 而中国的发展从来不需要依赖海外华人的情感认同来证明,那些实实在在的成就,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名片。 当我们纠结于 “他们为什么不亲中国” 时,或许该换个角度:尊重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理解他们的生存压力,比用 “血缘” 绑架情感更有意义,毕竟,国与国的交往靠利益,人与人的理解靠尊重 —— 相似的面孔下,可能藏着完全不同的成长轨迹和家国情怀,这没什么不对。

0 阅读:1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