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关于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被炸的事件,我们曾提出疑问:到底是谁动的手?当时,普遍的猜测是美国、英国、乌克兰或波兰等国家可能涉及其中。北溪管道的破坏,不仅打击了俄罗斯与欧洲的能源合作,也让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制造业成本飙升,德国企业纷纷转向中国等国家设厂。 我们分析认为,北溪对俄罗斯和欧洲都很重要。俄罗斯通过管道以比亚洲高40%的价格向欧洲出口天然气,欧洲则借此降低能源成本,保证冬季供暖和工业生产。而管道被炸后,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变得不稳定,成本增加,尤其是德国制造业成本上升6%,让欧洲国家不得不寻求其他能源渠道。 令人意外的是,近日波兰法院宣布了判决:乌克兰“茹斯科列夫”在波兰被捕后,承认了自己当年参与破坏北溪的行动,但法院认为,考虑到乌克兰当时正处于战争状态,这属于自我防御行为,不应被定罪,决定不将其引渡到德国。波兰总理甚至称他为“英雄”。 这份判决令人震惊,也显示出波兰的“灵活”和“开明”。他们没有单纯从国家利益出发,而是以更宽广的视角看待事件——在乌克兰战争背景下,破坏管道被视为一种“自我防御”。这不仅让事件有了“合理性”,也让许多人重新审视国际政治中的复杂关系。 这件事告诉我们,战争中,很多“行动”都难以用简单的善恶去评判。波兰的判决和态度,或许代表了一种更理性、更宽容的国际视角,也让我们看到,真相有时远比表面更复杂。两年前我们提出疑问,现在看来,乌克兰的确是幕后“黑手”,但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下,这样的行动被视为“正义的自卫”。这或许是战争中的一种“灰色地带”,值得我们深思。
两年前,关于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被炸的事件,我们曾提出疑问:到底是谁动的手?当时,
山野的村夫
2025-10-20 21:30: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