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将在马来西亚举行新的贸易谈判,特朗普仍然软中带硬,他暗示,如果中美关键会晤不能有啥成果,他可能将对华100%关税的最后期限从11月1日提前,但这种虚张声势已经没用了。 从2018年打到现在,贸易战都成“拉锯战”了,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就像“狼来了”,喊多了大家反而淡定了。 看看数据就明白,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覆盖了超过5000亿美元商品,但去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依然接近2800亿美元。 说白了,这套打法实际效果有限,更多是谈判前的心理施压,市场早就见怪不怪,供应链也在悄悄调整,华尔街日报就直言,“关税大棒的威力正在减弱”。 这次会谈,背景已经大不相同,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去年突破9000亿美元,区域内的产业链越来越紧密,美国从中国的进口份额则降到了十五年来的最低点,换句话说,传统的关税武器越来越像钝刀子割肉。 现在的焦点早就不是“你顺差我逆差”那么简单,而是升级成了未来产业规则的争夺,美方盯着新能源补贴和数据流动,中方关心高科技产品限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准入,这就像游戏版本更新了,大家争的是下一个时代的规则制定权。 这次地点选在吉隆坡,可不是随便定的,马来西亚不仅是东盟重要成员,更是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关键一环,全球13%的芯片封装测试在这里完成。 在中美科技战背景下,选择这个“中立战场”谈判,意味深长,这透露了一个新趋势,大国博弈正在更多转向第三方市场,未来这种“中立场地外交”可能会越来越常见。 中美的应对策略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特朗普式的“最后通牒”,一边是中方的“持久战”准备。 中国企业这些年来没闲着,要么把产能转移到东南亚,要么埋头搞技术升级,抗打击能力确实强了不少。 而美国内部也有不同声音,商务部长说“还是要和中国做生意”,财政部长认为“完全脱钩不现实”,这种内部矛盾,让表面上的强硬表态打了折扣。 说实在的,特朗普还在挥舞关税大棒,感觉就像拿着收音机走进5G时代,工具和问题根本不匹配,全球产业链早就重新布局了,单纯提高关税,伤人也伤己。 说到底,现在的竞争早就超越了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升级成了“规则制定权”之争,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这些决定未来的领域,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这种竞争如果控制在健康范围内,其实能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就像赛跑,有人追着反而跑得更快。 但危险的是把经济竞争完全当成你死我活的斗争,更现实的选择可能是“该竞争时竞争,该合作时合作”,在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治这些全球性议题上携手,在科技经济领域良性竞争。 对中国来说,真正的底气不在于一次谈判的输赢,而在于产业升级的持续和“朋友圈”的扩大,而对美国而言,或许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平衡安全与发展的关系。 全球经济这艘大船正驶向未知水域,中美作为最重要的两支力量,与其互相撞击,不如共同寻找新航向。 这次在马来西亚的会谈,也许给不了所有答案,但至少是个机会,让双方在关税硝烟之外,试试21世纪的新相处之道。
贝森特喊话中国,愿意放弃100%加税,但是稀土限制必须取消美国
【28评论】【10点赞】
苍鹰
美国连对等筹码都拿不出来,还在拿关税虚张声势。中国对美国加关税百分之二百,然后谈判降到百分之五十,先拿苹果开刀,这才是与美对等的筹码。不能只让美国虚造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