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5年时间,香港就被新加坡远远甩开! 回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在亚洲经济圈里那是响当当的领头羊。作为亚洲四小龙的老大,它的人均产值高出其他三个一大截,国际贸易、金融服务都靠它转。那个时候,中国内地还在起步阶段,香港的港口和金融中心成了全球资金和货物流通的要道,吸引了大批投资和人才。房地产也火热,土地资源紧俏,开发商们靠这个发了家。电影业更不用说,香港出品的影片风靡全球,成了文化输出的名片。 进入新世纪,香港继续保持优势,但竞争也起来了。新加坡作为小国,靠着高效政府和战略布局,渐渐追近步伐。两岸三地交流增多,香港的独特地位还是显眼,但内地开放步伐加快后,一切开始变味。香港的转口贸易一度占大头,可随着上海、深圳等港口崛起,货物直达内地的比例越来越高。金融上,香港仍是国际中心,但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开始分散。房地产市场也遇冷,房价回调,土地收入下滑。这些因素叠加,让香港的增长速度慢下来。 说起这5年变局,得从2018年说起。那年,香港GDP约3620亿美元,新加坡3720亿美元,两家咬得挺紧,差距不到100亿美元。香港的港口吞吐量还稳居前列,金融交易活跃,吸引了不少跨境资金。内地经济正稳健推进,高铁网络连通大湾区,香港的区位优势还在发挥。 2019年,全球贸易摩擦升级,香港GDP小幅升到3630亿美元,新加坡3750亿美元。香港的零售和旅游业受影响,但金融服务撑着大局。新加坡则开始发力数字经济,政府推出一系列激励政策,吸引科技企业落户。 2020年,疫情来袭,重创全球。香港GDP降到3450亿美元,新加坡3400亿美元,两地都跌了,但香港的房地产和港口缓冲了部分冲击。内地及时防控,供应链快速恢复,香港作为桥头堡的作用凸显。新加坡的制造业调整快,生物医药领域逆势上扬。 2021年,复苏启动。香港GDP回升到3690亿美元,新加坡跃到4230亿美元,差距拉开到540亿美元。香港的出口贸易受益于内地需求,新加坡的电子和化工产业出口强劲。全球供应链重构,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协定网络帮了大忙。 2022年,香港GDP微降到3590亿美元,新加坡冲到4990亿美元,差距扩大到1400亿美元。香港的房地产低迷,消费疲软,新加坡的建筑和金融服务回暖。内地稳增长政策落地,大湾区一体化加速,香港的机遇增多,但转型滞后。 到2023年,香港GDP3810亿美元,新加坡5010亿美元,差距1170亿美元。短短5年,新加坡从几乎并跑到遥遥领先,香港的相对位置下滑明显。内地港口如洋山、蛇口吞吐量激增,香港转口份额降到20%以下。新加坡的制造业占比超20%,数字经济占比近30%,而香港还多靠传统金融和地产。 这变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外部看,内地经济腾飞,本是香港的巨大后盾,可香港没及时抓住大湾区机遇,错失了与深圳、广州协同发展的窗口。港口开放后,货物绕开香港直奔内地,贸易红利分流。社会氛围也影响了人才流动,一些大陆人士反馈在香港遇冷遇,网络上议论纷纷,间接拖累投资信心。 内部因素更关键。新加坡小而精,政府决策快,新能源、生物科技这些新兴领域投得准,转型早。香港呢,守着老本行,金融港口地产三驾马车,地产一低迷就露怯。房地产曾是支柱,可全球利率上行,需求减弱,土地拍卖冷清。金融虽强,但新兴融资多流向新加坡的科技园。香港的创新投入占比低,初创企业融资难,相比新加坡的孵化器体系,差距拉大。 展望2024年,香港GDP预计4070亿美元,新加坡超5200亿美元,差距还在扩大。但这不是终点。香港有法治环境和国际连接的优势,借力大湾区,就能化被动为主动。政府已推多项措施,吸引高端产业落户,教育医疗合作也深化。长远看,香港的潜力巨大,只要步调一致,就能与新加坡平分秋色,甚至领跑亚洲。
香港年轻人的现状,跟我们内地有什么区别?有些现象还是比较相似的。一、香港人普
【1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