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边新政策一出,台积电已经完了,搬迁到大陆是它唯一的活路! 那个曾经被誉为“护岛神山”的台积电,现在正被中美两头夹,眼看着从全球半导体的王者,变成了走钢丝的高危选手。 美国说,不准你卖芯片给中国;中国说,用我们的稀土,也不是你想用就能用的。 在这种“前后堵门”的局面下,台积电还能往哪走?答案可能只剩一个字:搬! 曾几何时,台积电是全球科技巨头眼中的香饽饽,无论是苹果、高通,还是NVIDIA,一颗颗高端芯片都要靠它来造。 它不仅撑起了整个台湾地区的出口数字,也几乎是一己之力把台湾送进了全球半导体第一梯队。 可这半导体的金饭碗,如今却烫手了。 中美这两大经济体,谁都不愿让对方在高科技上占便宜,结果台积电就成了那个“中间人”,两边都不讨好,处处受限。 先看美国怎么动的手。 2025年9月,新一轮对华芯片出口禁令落地,台积电被明确警告,不准向中国大陆企业出口7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芯片,也不能提供任何相关设备和服务。 这对台积电来说是砍腰斩腿的大动作。 根据往年的数据,中国大陆客户占它全球营收的10%以上,甚至一度逼近15%,而这些客户,恰恰是最舍得花钱、最渴求高端芯片的那一批。 更关键的是,美国的算盘不仅是封锁中国,它还想把制造业拉回本土。 《芯片与科学法案》一出,给台积电画了个大饼:你来美国设厂,我就给你补贴。 但事实呢?补贴到位了吗?没有,设备到位了吗?也没有,工程师能用了吗?更没有。 美国一封锁,中国也不再坐等。 2025年初,中国正式执行新版稀土出口管控条例,稀土是干嘛的?是芯片、电动车、军工装备的“骨头汤”,没它不行。 现在用中国稀土生产的产品,想出口到美日这种“敏感地带”,必须先过中国政府那一关。 这一刀下去,不仅打疼了美国,也让台积电冷汗直冒。 你可以在美国建厂,但你总不能让稀土也从美洲长出来吧?那不现实。 根据新华社数据,中国占全球稀土精炼产量的80%以上,换句话说,想做芯片,离不开中国的资源,你不靠中国,靠谁? 那台积电能不能干脆倒向美国?现实一点说,这条路走不通。 先说人,台积电在台湾地区的工程师,几乎是拎得清、干得快、不加班都不自在。 但到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厂房还没建好,就已经因为工会、文化差异、技术沟通的问题拖延再拖延。 在美国招不到足够熟练的技工,产线根本跑不起来。 再说钱,美国建厂的成本比台湾高出一大截,不光是人工贵、地价贵,连一颗螺丝都能让你心疼。 台积电原本靠的是高效率和低成本打天下,现在这一优势全没了。 那维持现状呢?听上去稳妥,其实是慢性自杀。 中美两大市场都对你设限,你做出来的芯片卖给谁?技术脱钩越来越明显,原材料受限、订单减少,技术更新也跟不上。 再撑几年,台积电可能就不是半导体龙头,而是“时代的遗物”。 那唯一的出路在哪里?其实答案早就摆在眼前:中国大陆。 别的不说,中国大陆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每年芯片进口额都超过3000亿美元。 这是一个台积电绝对不能忽视的超大蛋糕,只要你敢来,市场就不会缺。 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完整的产业链,从设计、设备、制造到封装测试,一条龙全在手,协同效率不是美国那种“拉郎配”能比的。 而且大陆的理工科人才源源不断,成本低、技术强、文化还相通。 如果台积电愿意和中国大陆深度融合,不仅能保住技术和管理的独立性,还能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一部分。 从一枚受控的“棋子”,变成能左右局势的“棋手”。 当然,也有人担心:搬来大陆,会不会让台积电失去技术优势?会不会被“吃掉”? 这种担心不是没道理,但问题是,如果连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优势?当前最重要的是活下来。 合作不是吞并,而是共赢。 中国需要先进制造,台积电需要市场和资源,这是一拍即合的双向奔赴。 而且,以台积电的技术积累和管理体系,它完全有能力在大陆独立运营,只要愿意,完全可以在这里打造“第二总部”,甚至是“新总部”。 现在的台积电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可以游刃有余地在中美之间周旋的“技术中立者”。 时代变了,规则也变了。继续犹豫,等来的只会是被边缘化。 搬迁大陆,不是台积电的退路,而是唯一的活路,这不仅仅是经营选择,更是顺应全球力量重构的战略转型。 与其在夹缝中煎熬,不如在大陆开辟“第二曲线”,拿回主动权。 历史的列车已经开动,谁跳得上,谁就能继续向前。台积电,是时候做出选择了。 信息来源:台海观澜|两岸统一进行时,台积电何去何从 经济观察报
纽约时报中文网10月17日晚发文:“尽管中国芯片制造商仍无法生产支撑先进人工智能
【13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