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别人对他点头哈腰的贝森特,显然适应不了我们的强势。那位西装笔挺,戴着金丝眼镜头发一丝不苟的美国财长,居然玩起了人身攻击,指责我们的贸易代表像战狼一样,难道他指望我们会像日本韩国欧盟代表一样,曲膝跪在他美国面前求饶? 这明显是美国恼羞成怒的表现,在贸易谈判碰到钉子后转移话题转移注意力的伎俩。贝森特的失态,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美国对和中国的贸易谈判的敷衍和不耐烦的态度,这也证明了美国为什么在对华贸易政策上朝秦暮楚,乱打一气。 双方最近围绕半导体出口管制、农产品关税、市场准入等议题谈得并不顺利,中国贸易代表在谈判中明确表示,美国若不取消对中国高端芯片的出口限制,中方不会在农产品进口额度上做出让步。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显然让习惯了 “主导谈判” 的贝森特感到不舒服。 要知道,过去面对日本时,美国只要提出减少汽车进口关税的要求,日本往往会在几个月内就出台相应政策;对韩国,美国以 “安全保障” 为由要求限制对华半导体材料出口,韩国企业即便不情愿,也只能逐步调整产能。 就连欧盟,在钢铝关税问题上,最终也选择了 “暂时妥协”,同意接受美国提出的配额制。这些过往的 “顺利”,让贝森特默认其他国家都会对美国的要求让步,中国的强势自然成了他眼中的 “异类”。 贝森特口中的 “战狼”,其实是中国贸易代表在核心利益上不妥协的表现。比如在半导体议题上,中国明确提出,美国当前实施的 “芯片四方联盟” 限制,已经严重影响了全球产业链稳定,中方不会接受 “只让美国企业获利,却让中国企业吃亏” 的不平等条款。 谈判中,中国贸易代表还拿出了具体数据 ——2024 年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额同比下降 35%,而中国自主研发的 28 纳米芯片产能已经突破每月 100 万片,这意味着美国的限制不仅没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加速了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化。 这种用事实说话、不被美国施压裹挟的态度,在贝森特看来成了 “强势”,可在中方眼里,这只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基本立场。 反观日本、韩国、欧盟对美国的态度,确实和中国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这种 “妥协” 背后各有各的无奈。日本经济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尤其是汽车和电子产业,美国只要威胁加征关税,日本就不得不让步。 韩国则在安全上依赖美国的 “保护”,驻韩美军的存在让韩国在贸易谈判中很难完全硬气;欧盟内部分歧严重,德国、法国想维持对华贸易,而波兰、捷克等国则倾向于跟随美国,这种内部不统一导致欧盟在面对美国时往往只能 “有限反抗”。 可中国不一样,中国有 14 亿人的庞大内需市场,2024 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 42 万亿元,其中对美贸易占比仅 12%,就算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影响也在可控范围内。这种经济上的独立性,让中国有底气在贸易谈判中坚持立场,不用像其他国家那样看美国脸色。 贝森特的不当言论,其实也暴露了美国在当前贸易博弈中的焦虑。随着中国在新能源、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美国以往靠技术垄断和市场优势 “主导贸易规则” 的时代正在过去。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 600 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35%,而美国本土新能源汽车产能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 60%,不得不从中国进口电池等核心零部件。 这种产业竞争力的变化,让美国在贸易谈判中越来越难用 “威胁” 的方式迫使中国让步,贝森特的 “人身攻击”,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焦虑的情绪宣泄。 值得注意的是,贝森特的言论并没有得到美国国内所有人的支持。美国商会就公开表示,“人身攻击不利于中美贸易谈判的推进,双方应聚焦具体议题,通过理性对话解决分歧”。 美国农场主群体也表达了担忧,他们害怕中美贸易僵局持续,会进一步影响美国大豆、玉米对华出口 ——2024 年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额已经同比下降 18%,要是僵局继续,这个数字可能还会下滑。 这些反对声音也说明,美国内部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贝森特的 “强硬姿态”,更多人希望看到中美通过平等谈判解决贸易问题。 目前来看,中美贸易谈判还在继续,贝森特的言论虽然引发了小范围争议,但并没有让中方改变立场。中国贸易代表在后续的公开表态中强调,“中方愿意和美方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但绝不会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妥协”。 这种坚定而理性的态度,或许能让贝森特逐渐明白,在和中国打交道时,以往那种 “别人点头哈腰” 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只有平等对话,才能真正推动中美贸易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习惯了别人对他点头哈腰的贝森特,显然适应不了我们的强势。那位西装笔挺,戴着金丝眼
烟雨评社
2025-10-18 11:51:49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