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33亿的海工船,直接被撤单,已经完工98%。2025年10月9日,新加坡海工企业海庭(Seatrium)收到一份订单终止通知,一艘造价高达4.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的风电安装船在建造进度达98.9%时突遭客户撤单。这艘原计划部署于美国Empire Wind 1海上风电项目的特种船舶,几乎已完成全部施工,却因项目方单方面终止合同而陷入僵局。 要知道这艘船本来有明确的去向,是要部署到美国Empire Wind 1海上风电项目的。海庭集团当初接下这个单子时,肯定算过不少账——特种船舶的建造周期长、投入大,从钢材采购到设备安装,每一步都得跟着工期走,现在差一点就完工,突然被撤单,前期砸进去的钱、耗掉的工时,还有已经调配好的供应链资源,全都要面临重新清算的麻烦。 海庭集团这边还没从撤单的冲击里缓过神,外界已经开始扒这件事背后的门道。美国Empire Wind 1海上风电项目不算小项目,按理说不会随便停掉关键设备的采购,毕竟风电安装船是海上风电建设的“大家伙”,没有它,后续的风机吊装、海底电缆铺设都没法推进,项目进度很可能会直接拖慢。 有人猜测是不是船的建造质量出了问题,但98.9%的进度摆在那,要是质量不达标,早就该在中期验收时提出来,不会等到快完工才突然发难。也有人觉得可能是美国那边的项目本身出了状况,比如资金链断裂或者政策调整,毕竟海上风电项目受补贴政策、能源规划的影响不小,要是上游的政策或者资金出了变动,下游的设备采购自然会跟着受牵连。 不管原因是什么,海庭集团现在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已经完工的98.9%的船体,总不能就这么停在船厂的码头里。要是客户不愿意继续履约,海庭要么得找新的买家接盘,要么就得和客户打官司要赔偿,但这两件事都耗时间。特种船舶不像普通商品,找下家没那么容易,毕竟每个海上风电项目对船舶的吨位、吊装能力、作业半径要求都不一样,想找到正好匹配需求的买家,难度不小。 而且就算要打官司,跨国合同的纠纷处理起来更复杂,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法律、仲裁规则,一来二去可能要拖上好几年。这期间,这艘快完工的船只能停在厂里,不仅会占用船厂的泊位和场地,还得花额外的钱做维护,比如定期检查船体防锈、保养设备,这些都是额外的成本支出。 再往细了想,这个撤单影响的不只是海庭集团一家。当初为了造这艘船,海庭肯定找了不少上下游的供应商,比如提供特种钢材的厂家、生产船舶动力系统的企业,还有负责安装风电吊装设备的分包商。现在主订单黄了,这些供应商的货款能不能及时收回,后续的合作会不会受影响,都是未知数。要是供应链上的小企业因为这笔订单的拖欠款出了资金问题,整个产业链都可能跟着波动。 美国Empire Wind 1项目这边,突然撤掉风电安装船的订单,后续的建设计划也得重新调整。要是短期内找不到替代的船舶,项目很可能会延期,而海上风电项目的延期成本可不低,每天的人工、场地租赁、贷款利息都是不小的开支。更关键的是,美国近年来一直在推进清洁能源计划,海上风电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项目的延期,说不定还会影响当地清洁能源目标的推进节奏。 现在外界最关心的是,海庭集团和客户能不能就这件事达成协商。毕竟船已经快造完,要是能通过谈判让客户继续履约,或者找到第三方接手,对双方来说都是最好的结果。但要是谈不拢,最后闹到法庭,不仅会消耗双方的精力和财力,还可能影响整个海工行业的合作信心——毕竟特种船舶建造的周期和风险都高,要是订单说撤就撤,以后企业再接类似的单子,肯定会更加谨慎,要么提高预付款比例,要么在合同里加更严格的违约条款,这反过来又会增加行业的合作成本。 海庭集团作为新加坡的老牌海工企业,之前肯定也处理过不少项目风险,但这次98.9%进度的订单被撤,估计还是头一遭。现在船厂的工人们看着那艘几乎完工的大船,心里也犯嘀咕——后续是继续施工收尾,还是暂停等待消息,大家都得等公司的通知。而那些等着靠这个项目回款的供应商,也在盯着海庭的最新动态,生怕自己的资金被拖进去。 这件事也给整个海工行业提了个醒,不管是接单方还是下单方,在推进大额特种设备订单时,都得把风险考虑得更周全。尤其是跨国项目,不仅要关注技术和工期,还得盯着对方国家的政策变化、项目资金状况,不然等到项目快完工才出问题,不管对哪一方来说,都是赔本又耗力的麻烦事。目前海庭集团还没对外公布具体的应对方案,但所有人都清楚,接下来的每一步决策,都关系着这艘33亿大船的最终命运,也关系着整个项目链条上无数人的生计。
价值33亿的海工船,直接被撤单,已经完工98%。2025年10月9日,新加坡海工
史鉴奇谈
2025-10-17 15:04:22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