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近现代的东亚风云,朝鲜半岛上的分合变化绝对算得上是经典案例。 1948年韩朝分裂后,两国不约而同地开展了废除汉字的运动。 朝鲜那边做事一向雷厉风行,政策出来就是“说干就干”。 1950年代初,朝鲜把汉字全盘踢出课堂,报纸、文件、街上的招牌,甚至家里通信,全都只能用谚文。 谁要是再用汉字,被抓到还真得受罚,弄得大家都不敢碰。 这种做法,虽然简单粗暴,但也确实让“民族语言”成了全民认同的纽带。 韩国这边就没那么激进。虽然也推崇谚文,甚至有一阵子在小学阶段停掉了汉字课,但民间还是能见到汉字的影子。 老一辈做生意的门头上挂着汉字,家里来回写信、账本、墓碑也常用汉字。 韩国政府当时选择的是“软着陆”,没搞“一刀切”,更多强调谚文优先、汉字辅助。 表面上看,汉字似乎慢慢被边缘化了,实际上很多正式场合还是离不开。 但朝韩两国都很快发现,事情没有想得那么简单。 问题的核心就在于,谚文本质是表音文字,跟咱们拼音差不多。 这种体系下,原本用汉字区分意思的词汇,换成纯表音后,经常就闹笑话。 到了1970年代末,朝鲜那边做出了大调整。 原本坚决不用汉字的立场松动了,恢复了中小学的汉字教学。 朝鲜的官方说法很直接,就是“为了让大家理解词义,减少误会”。 韩国则更像“打补丁”,在法律条文、身份证、教材等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直接在谚文旁边加注汉字,保证意思清楚。 你去韩国机关办事,时常会见到这一招,非常实用,大家心照不宣。 其实,废除汉字这件事,不只在朝韩发生过,越南也有同样的经历。 越南在法国殖民时期推广了拉丁字母,独立后就干脆把汉字全废了。 可即便如此,越南语里还是保留了一大堆汉语词汇,日常说话、写文章,都能找到我国古汉语的影子。 这说明,所谓“割裂”其实很难做到彻底。历史和文化的深层联系,哪是说断就断的? 回头看看,朝鲜半岛当年搞废汉字,说到底是民族认同感和现实需求的拉扯。 刚独立时,大家有点“去旧迎新”的冲动,想彻底甩掉曾经的外来影响,但实际推行起来,才发现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抛弃的。 尤其是文字,不光是工具,更是文化的底色。 汉字作为东亚文化圈的粘合剂,不管别人怎么折腾,影响始终在。 朝鲜、韩国、越南都曾想甩掉这份“包袱”,但时间一长,反而发现这是一种资源,是文化和思维的根基。 即便是今天,韩国的高考、政府文件、学术论文,很多地方还是会用到汉字。 朝鲜的学生也还是得学汉字,方便理解复杂知识。 越南虽然表面“全盘西化”,但语言的骨架里依然是汉文化的痕迹。 其实,语言政策说到底,还是得走适合自己国情的路。 民族自信当然重要,但文化传承和社会实际需求同样不能忽视。 朝鲜半岛的废汉字运动,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文化的根基,既要有创新精神,也不能一刀切地割裂过去。 只有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对于我们来说,珍惜和发扬汉字文化,就是对这份历史最好的回应。 参考:朝鲜和韩国先后废除汉字,为何韩国还用中文,而朝鲜却废得彻底?——搜狐网
1962年,我国为何同意将长白山的25%划给朝鲜?谈判背后意义重大 或许
【6评论】【33点赞】
用户11xxx42
棒子现在又厚颜无耻地说,汉字是它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