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远程投降,获得暗号后,走特殊通道可与俄军接头 10月15日消息,俄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下属无人机班组称:俄方在库皮扬斯克方向空投宣传单并同时开设了一个机器人/聊天程序,乌方士兵通过该程序联系后,获得了行进路线与投降流程并据此上交投降。俄媒把这类操作描述为通过机器人程序投降。 乌方士兵要是想投降,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摸黑找路担惊受怕。他们只要通过这个程序主动联系,就能拿到详细的行进路线,连投降流程的每一步都写得明明白白。 按照流程走下来,最后就能顺顺利利上交武器,完成投降。俄媒特意把这种新鲜方式叫做“通过机器人程序投降”,听着挺玄乎,实际操作起来却比想象中顺畅。 之前战场上的投降大多靠口头喊话或者信使传递消息,不仅容易被炮火打断,还可能因为双方沟通不畅出意外。现在有了这个机器人程序,乌方士兵不用再冒险暴露位置,躲在掩体里就能跟俄方建立联系。 程序里会先确认士兵的身份信息,比如所在部队番号、当前位置这些基础内容,确认没问题后才会给下一步指引。行进路线也不是随便给的,全是俄方提前勘察好的安全通道,避开了双方交火最激烈的区域,连哪里有雷区、哪里能找到掩护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有个刚投降的乌军士兵说,他之前在战壕里待了三天,断水断粮不说,还随时怕被炮弹砸中。后来捡到宣传单看到这个程序,抱着试试的心态联系了,没想到不到半小时就收到了路线。一路上没遇到任何交火,走到接头点时,俄方士兵还给他递了热水和面包。 这种投降方式不光对士兵友好,对俄方来说也省了不少事。以前接收投降士兵,得派专人去前线接应,容易遭遇伏击。现在通过程序提前沟通好时间和地点,接头时只要安排少量人员就能完成,安全性大大提高。 而且程序还能自动统计投降人数和时间,方便俄方后续安排安置工作,比如统一转运到后方营地、登记个人信息、联系家属这些,效率比以前手动记录快了一倍多。 有记者去采访那个无人机班组的班长,他笑着说,刚开始他们也没把握,担心乌军士兵不敢信这个程序,怕以为是陷阱。结果头一天上线,就有五个士兵通过程序联系投降,后来每天的数量还在慢慢增加。 为了让更多乌军士兵知道这个渠道,他们除了空投宣传单,还会用无人机在乌军阵地附近播放广播,反复说明程序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性。甚至在程序里加了翻译功能,不管是乌语还是俄语都能顺畅沟通,避免因为语言不通产生误会。 之前有个士兵因为紧张,在程序里输错了位置信息,俄方通过程序里的定位功能,发现他偏离了安全路线,赶紧通过聊天框提醒他调整方向,最后顺利接到了人。要是在以前,这种情况很可能就错过了接头时机,甚至让士兵陷入危险。 俄媒还特意去采访了负责开发这个程序的技术团队,团队负责人说,这个程序其实不算复杂,核心就是解决“沟通”和“安全”两个问题。他们花了半个月时间,把前线可能遇到的情况都考虑进去,比如信号不好时怎么离线接收路线,遇到突发交火该往哪里躲,这些应急方案全写在程序里了。 现在这个程序还在不断升级,最近又加了个“医疗救助”选项。要是投降士兵有受伤的,只要在程序里勾选,俄方就会提前安排医护人员在接头点等候,直接进行救治,不用再等转运到后方,大大减少了伤亡风险。 有军事专家分析,这种“机器人程序投降”的方式,可能会成为未来战场的一种新趋势。它既减少了双方的冲突伤亡,又能让投降过程更有序,避免出现混乱。而且对那些不想再打仗的士兵来说,相当于多了一条安全的退路,能减少他们的抵抗心理。 不过也有人担心,会不会有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个程序搞破坏,比如假装投降来打探情报。对此俄方也早有防备,程序里加了多重验证机制,除了身份信息,还会让士兵提供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部队内部信息,比如近期的口令、长官姓名这些,确保不会有间谍混进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机器人程序的效果超出了预期。短短几天时间,通过这个渠道投降的乌军士兵已经超过了三十人,而且没有出现一起意外事件。有个投降的排长说,他之所以选择这个方式,就是因为觉得“靠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提心吊胆,能安安稳稳地放下武器。
乌军死守高地拒绝投降?10月18日,俄罗斯测试炸弹之王:现场让俄军难以置信来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