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毛主席说:“不要说我是天才,我是地才,地就是土地吧,都是人民群众的经验。[紫薇别走] 这句“我是地才”,说出了毛泽东对自己一生的真实认知,他的智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的山川河流间、在农民的田地里、在战士的行军路上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年轻时有人劝他去法国留学,说那里能学到先进思想,毛泽东拒绝了,他说:“把我的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他选择留在这片土地上,去理解这里的人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他脚穿草鞋、手拿雨伞,在湖南的农村里一户户走访,听农民讲他们的苦难,记下他们的反抗,有人请他去上海工作,那里有洋房、汽车、舒适的生活,他直接拒绝:“我不愿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后来他真的带着起义军上了井冈山。 没有电灯,就点油灯;没有纸,就在旧报纸的边角上写字,但就是在井冈山的简陋住所里,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论持久战》这些改变历史的文章。 他曾对身边人说:“《毛泽东选集》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每一个理论,背后都是千千万万人的实践;每一次正确决策,都来自对群众经验的认真总结。 他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先到群众中去听、去看、去学,把零散的经验收集起来,思考清楚,形成想法,然后再回到群众中去检验对不对、行不行。 毛泽东用一个比喻说得更明白:“人民是土地,我们是种子,种子离开了土地,怎么能生长?”他还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而那些第一个尝梨子的人,就是普通老百姓。 网友精彩评论汇总: “毛主席始终坚信力量来自脚下的土地和千千万万的人民,而不是把自己神化,这种“地才”思想,比任何“天才论”都更有力量,真正诠释了什么是“人民万岁”。” “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这不是场面上的谦虚,而是他一生革命实践的深刻总结。” “没有人民,啥事也干不成”,是一种巨大的智慧和自信,这提醒所有的管理者,真正的智慧在基层,力量在民间,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这是永恒的真理。” “地才”这个说法特别形象!种子只有深植土壤才能生长,毛主席的“地才观”和他《实践论》的思想一脉相承,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而最伟大的实践就是人民的社会生产活动。 毛主席的“地才”观强调根基在人民、力量在实践,您觉得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践行这种“接地气”、从实践中汲取智慧的“地才”精神?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和经历! 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48年粟裕拒绝渡江,毛主席思索良久后,有了换帅的想法,陈毅连忙表示:换谁?谁
【2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