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大名鼎鼎的国军高官杜聿明,他的亲弟弟杜聿德,竟是皖北工农红军副总指挥,这

征途观史 2025-10-16 17:43:05

谁能想到大名鼎鼎的国军高官杜聿明,他的亲弟弟杜聿德,竟是皖北工农红军副总指挥,这对亲兄弟,一个国民党,一个共产党,上了战场上可能就是你死我活。[紫薇别走] 1928年安徽太和县城外的刑场上,一个青年被五花大绑押上刑车,行刑官拿出一张国民党军官证放在他面前:“只要签字,你就能活命,还能跟你哥哥杜聿明一样当国民党的军官。” 杜聿德,他刚刚领导建立了安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而他口中的哥哥杜聿明,此刻正在数百公里外的国民党军营里,即将成为蒋介石最倚重的王牌将领之一。 父亲杜良奎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按理说该是个保守的旧式文人,但这个陕西米脂人偏偏在中年时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还参与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家里藏着《新青年》和马列著作,也摆着四书五经。 哥哥杜聿明10岁那年亲眼看见土匪进村抢劫,父亲被打得头破血流却毫无还手之力,他考入榆林中学,这所学校的校长是他堂兄杜斌丞,后来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教师里有李子洲、魏野畴这些后来在西北革命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杜聿明每天早上跟着军事教官练操,晚上躲在宿舍里读《孙子兵法》,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传到陕北,他瞒着家人南下报考,成为第一期学员,他的人生轨迹就是训练、打仗、升官,再训练、打仗、升官。 弟弟杜聿德比哥哥小两岁,同样在榆林中学读书,但他的启蒙老师是魏野畴,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觉得哥哥想的是怎么打赢仗,自己想的是为谁打仗。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工人,消息传到陕北时,杜聿明正在国民党军队里担任连长,杜聿德赶到哥哥驻地,两人在营房外的空地上争吵了一夜。 杜聿德在西安由魏野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他跟随老师前往安徽太和县,打入国民党军高桂滋部担任副营,他是个循规蹈矩的国民党军官;暗地里,他利用老乡关系在部队里发展了30多名党员,成立了党支部。 组织决定发动武装起义,杜聿德率领教导二团的士兵突然发难,缴了军械库的枪,向城外的农民武装靠拢,他在王官集主持成立了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自己担任副总指挥。 胜利只维持了两天,国民党军集结了五个团的兵力扑过来,杜聿德和总指挥昌绍先带着不到一千人的队伍,用缴获的老式步枪对抗敌人的新式武器,战斗从早上打到中午,红军伤亡过半,子弹打光了。 杜聿德抢过一挺机枪,守在村口的土墙后面,他一边射击一边喊:“都撤,快撤!”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腿,他咬着牙继续射击,第二颗子弹穿透了他的肩膀,机枪从手里滑落,敌人从三面包围上来,他被俘了。 审讯室里,高你哥哥在国民党军里前途无量,你跟着共产党能有什么好下场?他把一张国民党军官证和一支钢笔推到杜聿德面前:“只要你签字认错,我保你官复原职,还能升你当团长。” 他要的是升官,我要的是让穷人活得像个人,杜聿德被枪决,临刑前,有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他想了想,说:“告诉我哥,当年的争论,我没错。” 杜聿明正在南京的国民党陆军大学进修,后来蒋介石召见他,旁敲侧击地问起这件事,杜聿明只是立正敬礼,说:“我对党国忠心耿耿,请委员长明鉴。” 网友热评: “以前只知道杜聿明是国民党将领,现在才知道他弟弟是红军英雄,那个年代一个家庭两种信仰,都是为国为民,都值得敬佩。”  “兄弟俩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剧英雄,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也许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杜家的故事说明,在大的历史转折点,一家人因为理想不同而分道扬镳是常事,关键是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杜聿德22岁就为理想牺牲,杜聿明后来也获得了新生,这说明无论走过什么路,最终历史会给出公正的评价。”  “这兄弟俩要是坐一桌吃饭,聊起时局,会不会当场就辩论起来?估计他们家的团圆饭得特派员在场才能维持秩序。” 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大变革的时代,面对国家和家族的抉择,你更可能像杜聿明一样选择在当时看来更“正统”的道路,还是像杜聿德一样,为了一种新生的理想而奋不顾身呢?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信源:百度百科

0 阅读:0
征途观史

征途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