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小文书竟是军团长,没人信他能打仗,可他就是打一仗赢一仗! 个子不高,人也文弱,脸上老挂着笑,说话声音也小,就这样子,谁能想到他打仗一仗接一仗地赢,说出去没人信,1932年杨得志调到红十师,路不好走,心里也犯怵,到了地方推开门,土屋里窝着个小伙子,瘦瘦的,趴在地图上写写画画,头都不抬一下,那样子清秀,杨得志心里想,这大概是个文书,政委走过去拍拍他肩膀,说这是寻淮洲师长,杨得志直接愣住了,个头撑死一米五几,头发乱糟糟的,一点官架子没有,衣服穿得也随便,身上哪儿有带兵的样子,可偏偏这个人就是军团的头,部队里一说起他,个个都晓得,仗打得好,心细,动作快,主意正,几乎没输过。 老百姓心里头的官,总得高高大大,肩膀宽,喊起话来能震住人,寻淮洲这种,走哪都看不出来,不穿皮靴,就套件单衣出门,开会话也不多,看图看得细,安排下去的事,兵都服气,不是因为他官大,是真的他说能打赢就一定能打赢。 十五岁当兵,十七岁搞枪,十九岁带团,二十一岁就带军团了,江西人,家里穷,小时候念过几天书,算盘打得快,字也写得好,那年才十五,不想在家种地,也不想被抓壮丁,走了二百里路去投红军,最早当警卫员,后来打茶陵县城,冲得太猛,粟裕都看在眼里,把他调去当了排长,升得那叫一个快,一路往上走。 1929年开春,部队里缺枪,有消息说地主家藏了十几支,守得严,寻淮洲说他去,那时候才十七,打扮成个放牛娃,手里拿根树枝,衣兜里藏把枪,从侧门混进去磨蹭了半天,十支枪就给弄回来了,一枪没放,一个人没惊动,毛主席就说了一句,这娃子机灵,从那以后,他会打仗的名声就传开了。 打仗前不声不响,真打起来就像只猫,动作快,下手准,粟裕就是这么说他的,脑子清楚,算得精,这是他最厉害的地方,十九岁带一个团,二十一岁带红七军团,那时候国军那边的头头都是三四十岁,黄埔军校出来的,红军不管这些,能打赢就行,他的仗打得是真漂亮,可最后一仗,他没能走出来。 1934年冬天,红七军团往北走,想跟主力会合,在皖南谭家桥,被国军三个师给围了,他判断敌人是想把他们全吃掉,就留了一路人突围,自己带着主力去打缺口,伤得太重,被抬下来的时候人都不清醒了,二十二岁就没了,红军主力长征他没等到,胜利那天他也没看到,后来红七军团就成了红十军团,交给了方志敏,在皖浙赣那边接着打。 现在再说起那支队伍,方志敏大家都晓得,他牺牲的事都传遍了,寻淮洲提的人就少,2021年那部《功勋》没拍他,2023年央视那个讲长征的片子,整部片子都没提他,就片尾字幕里写了个名字。 这种人,不是靠嗓门大,也不是靠有背景,就是一仗一仗实打实拼出来的,个子小,脸嫩,说话还带笑,不抽烟不喝酒,也不拍桌子,要不是在红军里,谁会觉得这样的人能当将军,可他就是用一场场胜仗让别人没话说,他说打南昌,南昌就真打下来了,他说吉安能围住,就真给围住了,赣州那边怎么运粮存弹药他都算得清清楚楚。 他一句话,手下的兵就信,不是因为官大,是他说了就能做到,红军那个时候,你得打得赢才有人服你,个子再高,声音再响,仗打输了,谁听你的,寻淮洲这种小个子,就是靠着场场都赢,当上了最年轻的军团长。 二十二岁牺牲,是早了点,但他的名字留下的东西不止这些,他让那些老红军都明白了,带兵打仗不是看长相,也不是看出身,脑子要清醒,胆子要大,能扛事,还能把弟兄们带回来,这才是根本,很多人对指挥员是个什么样,看法都变了。 现在烈士碑上刻着他的名字,照片没几张,资料也不多,好多人压根没听过,可他打的那些仗,一场都没输过,将军该有的样子他没活到,可他比好多看着像将军的人,更像个将军。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3评论】【5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