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杀了魏忠贤不久,大明朝就垮了? 很简单,给魏忠贤一百万军费,他只捞40万,因为他知道最多只能贪40%,多了军饷不够,就会影响明军战斗力, 给东林党一百万,他们能捞90万,大头兵吃饭都吃不饱,能不投降吗? 咱今儿个接着聊魏忠贤。上回说到他最后自缢身亡,可您发现没?这“九千岁”一死,大明江山没撑几年,崇祯帝也吊死在煤山了。为啥魏忠贤倒了,明朝反而更快垮了? 明朝到天启、崇祯年间,早就是个千疮百孔的破船了。 头一个要命的问题是土地兼并。那时候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可贪官污吏、地主豪强变着法儿侵占农民的地。 农民没了地,税还得交,按地亩收的税,地少了一样得交,交不上就只能卖儿卖女。 更气人的是,那些占了大片地的有钱人,总能找各种名目免税。结果就是穷的更穷,朝廷看着收不上税,国库空得能跑老鼠,两边都遭罪。 遇上灾年,农民活不下去,只能扯旗造反,这事儿在明朝后期可没少发生。 再就是打仗烧钱。明朝从南打到北,跟后金、农民军轮着干,哪场仗不要钱?早年攒的那点家底,早被战争掏空了。 可边关的兵不能撤,撤了北边就丢;农民军也得剿,不然全国都乱套。钱不够咋办?朝廷只能加税,可税加在穷百姓头上,只会逼更多人造反,恶性循环。 还有老天爷不给面子。那会儿正赶上小冰河期,北方冷得邪乎,庄稼冻死一大片,粮食减产。这事儿人力没法解决,只能看着老百姓啃树皮、逃荒要饭。 这些问题凑一块儿,明朝就像得了重病的人,再不想办法治,怕是撑不了多久。偏巧这时候,魏忠贤上场了。 魏忠贤这人,大家都知道是个权倾朝野的大太监,贪污受贿没少干。 可您细想,他能稳坐“九千岁”位置这么多年,光靠狠辣可不行。 他手里攥着权,干了两件要紧事:一是给江南富商加工商税、海关税。那时候南方商人有钱,可从前税缴得少,魏忠贤硬压着他们多交。 虽说他自己从中捞了不少,但国库确实多了银子。这些钱一部分填了前线的窟窿,让士兵能吃饱穿暖; 一部分减免了穷百姓的税,多少缓了口气。二是他不管党争。东林党和其他派别斗得再凶,他也不掺和,只盯着谁能干事、谁能帮他办事。这么一来,朝廷表面上乱,骨子里还转得动。 就这么着,明朝在他手里勉强维持着平衡。您看那些年,后金虽然闹得凶,但明军还能顶一顶; 农民军没成气候,各地灾荒也能勉强赈济。甚至有些老百姓感念他缓解了税负,给他建生祠供奉,这事儿搁平常想都不敢想,可见当时的人觉得,有他在总比没人管强。 可崇祯帝不这么想。他从小读圣贤书,觉得魏忠贤这种太监弄权,是朝廷的耻辱。登基没多久,他就借着东林党的支持,把魏忠贤贬到凤阳守皇陵,最后逼得他自杀。 魏忠贤一倒,东林党人可算扬眉吐气,占了朝廷各个要职。 这些人一上台,可把明朝推得更快了。头一件,他们把魏忠贤加的工商税、海关税全废了。 理由是“与民争利”,可他们忘了,废了这些税,钱从哪儿来?北边的战事要粮要饷,南边的灾荒要赈济,国库很快就见了底。 第二件,他们光会吵架。商量个事儿,今天这个派反对,明天那个派挑刺儿,几天都定不下来。 选将领更麻烦,怕武将要夺文官的权,宁可选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也不敢用能打仗的。第三件,他们还想着整魏忠贤的余党,到处抓人清算,把朝廷搅得更乱。 就这么着,崇祯帝想改革,可底下人拖后腿;想打仗,没钱没粮没人; 想安抚百姓,灾荒没人管。没几年工夫,李自成的大军就打进了北京,崇祯帝只能在煤山上了结自己。 现在回头看,明朝那会儿的问题太严重了,就像一棵根都烂了的大树,魏忠贤顶多是给树干缠了层草绳,让它多撑了几年。 他虽贪,可客观上让朝廷还能运转,钱还能收上来,仗还能打。他一死,东林党按他们的法子来,反而把最后那点生机掐断了。 历史这事儿,真不能简单说谁好谁坏。魏忠贤是奸臣,可他治下的明朝,至少没那么快散架; 崇祯帝想当明君,可他拔了那根“草绳”,却没能力换根新绳子。您说,这明朝的灭亡,是不是也让人唏嘘?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不久,大明朝就垮了?很简单,给魏忠贤一百万军费,他只捞40万,
史面的楚歌
2025-10-16 14:33:57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