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都在切香肠式掏空中方利益,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

物规硬核 2025-10-16 02:46:52

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都在切香肠式掏空中方利益,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拿到的利益则是长期可持续的,40多年来,美国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模板,先凭空制造议题,找个借口炒作舆论,把责任推给中国,然后借势施压谈判,最终获取实际利益,而自身投入的成本随时可以撤回,这种近乎无本万利的做法已经成为其惯用手段。   就拿“虚空造牌”这事儿来说,美国可是行家,80年代拿“最惠国待遇”当诱饵,硬把“人权问题”和贸易优惠绑一块。   2000年前后又借着“中国入世”的东风,逼着中国开放金融、电信这些“硬骨头”领域,这些招数看着花哨,实则套路满满,先找个由头把氛围烘托到“非谈不可”的份上,再顺理成章把黑锅甩给中方,最后带着“胜利果实”扬长而去。   施压阶段更讲究“三板斧”的节奏感:关税大棒一挥,技术封锁紧跟,再来个“长臂管辖”收尾,2018年贸易战那会儿,美国先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后脚又以“国家安全”为由封锁华为。   到了2025年,又试图用《芯片法案》卡中国半导体脖子,这些动作看着凶,实则成本可控,关税能随时取消,技术封锁能随政策调整,长臂管辖也能跟着国际风向转。   反观中国,每次让步都成了长期承诺,比如扩大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些承诺一旦写进协议可就钉死了。   这种“临时成本换长期利益”的套路,美国用了40年都没腻,从最初的“最惠国待遇”到后来的“入世谈判”,再到近年来的“贸易战协议”,美国总能找到新的“切香肠”切口。   比如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里,中国承诺多买美国农产品和能源,美国却只暂停部分关税加征,这哪是平等谈判?分明是单方面的“利益收割”。   但话又说回来,这种套路也不是永远管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谈判筹码越来越多,从“一带一路”到RCEP,中国正在构建新的国际规则体系。   科技领域更不用说,5G、量子计算这些“卡脖子”技术,中国已经实现反超,更重要的是,中国开始学会“反向切香肠”,通过精准反制维护核心利益,同时保持战略定力,避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美国这手“切香肠”战术,本质上是零和博弈的产物,短期看确实能占到便宜,长期却损害国际规则的公平性,中国应对这招,得跳出“被施压-让步”的怪圈,转而构建“规则为基础、发展为导向”的新型谈判框架。   具体来说,得加强国际规则话语权,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科技上得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贸易上得多元化,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   关键还得有“战略耐心”,谈判时坚持原则,不被对方节奏带偏,只有这样,才能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造”,掌握博弈主动权,这不仅是为自身利益,更是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公平正义。

0 阅读:104

猜你喜欢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