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元帅一直忙于公务,十分挂念在乡的老母亲。得空探望母亲后,母亲的一个动作让他愧疚不已! 说起陈毅这个人,新中国成立那会儿他可真算得上国家栋梁,忙得脚不沾地,可心里头总惦记着远在四川老家的母亲。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犯愁,一方面是国家大事压肩头,一方面是家里的老人等着呢。陈毅1901年生在四川乐至一个普通书香家庭,早年家境一般,父亲过世早,母亲一个人拉扯几个孩子。他从小就懂事,帮着干农活,念书也勤快。1919年他去成都上中学,赶上五四运动,热血上头,就投身进去。之后去法国勤工俭学,又到苏联东方大学深造,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一辈子就跟革命绑在一起了。 南昌起义那年他27岁,带头冲锋陷阵,之后在赣南闽西打游击,开辟根据地,指挥了好几场反围剿战斗。抗日时候领新四军第三师在江南敌后转战,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他带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重创国民党主力,为渡江打下基础。这些年他东奔西跑,出生入死,母亲在家乡守着空房,盼儿子平安。1949年新中国成立,陈毅一下子就担起重任,先当上海首任市长。那时候上海刚解放,百废待兴,他上手就抓生产恢复和土地改革,组织工人清运废墟,发放粮食,稳定市场。没两年,他就调到中央,当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帮着管国防建设。1954年进国务院当副总理,1955年授元帅衔。1958年2月,毛泽东点名让他兼外交部长。 外交部长这位置,新中国刚站稳脚跟,国际上风口浪尖,到处是冷战对峙。美国封锁,苏联关系也起伏不定,陈毅得周旋其中。1958年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接待外宾,推动亚非拉国家来访。1960年他去印尼、缅甸访问,那趟行程紧巴巴的,谈经贸合作,签协议,还得应对当地媒体的刁钻问题。印尼那边苏加诺总统接待规格高,陈毅讲中印尼友好,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帮着稳住双边关系。缅甸呢,他跟吴努总理聊边界划定,避免小摩擦变大麻烦。这些出访不是走过场,他每次都带队深入了解当地情况,回国后就推报告,调整对策。1961年古巴导弹危机那阵子,国际形势剑拔弩张,陈毅在国内主持会议,分析美苏博弈,提醒外交部注意中立立场,别卷进去。1962年他又去欧洲多国转悠,谈贸易,访工厂,回来时已经是夏末了。这期间,他工作强度大,经常加班到深夜,审文件,写讲话稿,可一闲下来,就想起老母亲。 陈毅母亲叫周氏,1890年生,比他大11岁。陈毅小时候,母亲给他洗衣做饭,教他认字,家里穷,她纺纱织布补贴家用。陈毅离家革命后,母亲一个人守着乐至老屋,靠几亩薄田过日子。1949年后,国家政策好转,陈毅托大哥孟熙照顾母亲,还寄钱寄粮。1950年母亲中风瘫痪,下肢无力,从此卧床不起,大小便得人伺候。陈毅知道后,心疼得不行,几次想接母亲来北京,都因为母亲年纪大、水土不服没成。平时他写信问候,叮嘱多请人帮忙,寄去营养品。可公务缠身,一年回不了几次家。母亲那边也坚强,村里人说她总念叨儿子在外头为国出力,别担心她。 1962年那次出访欧洲回来,陈毅专程绕道四川,抽半天时间回乐至老家探母。这已经是母亲瘫痪后,他难得的探望。进门时,母亲刚换下失禁的裤子,身边阿姨慌忙把湿裤子塞到床底下,怕儿子看见尴尬。陈毅眼睛尖,一眼瞅见,表面上没吱声,先拉着母亲手问长问短。聊了会儿,他直截了当问起床下那事儿。母亲支支吾吾说了实情,陈毅听了,二话不说,从床底掏出裤子,自己动手去洗。阿姨想帮忙,他摆手不让,说这是他该做的。洗完后,他对母亲说,从小她给他洗过多少次尿裤子,现在轮到他报答了。这事儿虽小,却透出陈毅骨子里的孝心。国家元帅了,还亲自干这种家务活,搁别人家都难得见。他知道自己忙于国事,亏欠母亲太多,这么做多少补点心意。 这趟探望没多久,1963年春天,母亲在乐至病逝,享年73岁。陈毅当时正出访印尼和缅甸,接到电报时人在路上,回不了家。他急忙写信给大哥孟熙,托他操办后事,寄去600元安葬费,还特意说多烧纸钱,买好棺材,别省着。母亲下葬那天,村里下小雨,孟熙带亲戚简单办了仪式。陈毅回北京后,写信给家人,说春间回蓉见过母亲一面,已是幸事,感谢兄弟们多年侍奉。他把这事儿记在心上,后来教育子女,要常回乡看望长辈,别忘本。 母亲走后,陈毅工作照旧,没耽搁分毫。外交部那几年,国际环境更复杂。1964年中法建交,他亲自去巴黎谈判,周旋于戴高乐政府,签下协议,打开西方大门。这事儿影响大,帮中国打破外交孤立。1965年越南战争升级,美国轰炸北越,陈毅在联合国发言,谴责美帝侵略,支持越南人民,国际上反美声音高涨。他还接待周恩来总理的亚非会议代表,协调立场。国内呢,他兼着副总理,抓农业和工业,视察工厂,推技术改造。陈毅为人直爽,讲话接地气,工人师傅们爱听他拉家常。他闲时爱下围棋、写诗,《梅岭三章》就是那时期写的,词句豪迈,唱出革命情怀。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3评论】【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