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印度不是对华友好国家,近两年在中国的地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印度人,留学的、做生意开餐馆的、穷游的、找工作的。咱们普通大众老百姓又该怎样对待来华的印度人呢? (信源:风闻——印度对华并不友善,为何还是统战对象?) “别让孩子跟印度人走太近”“印度餐馆的咖喱肯定不卫生”“跟印度人起冲突就得帮自己人”—— 最近两年,随着在华印度人数量渐渐增多,类似的声音在街头巷尾、社交平台上时不时冒出来。 大学教室的印度留学生、商圈飘着咖喱香的餐馆、科技公司的印度籍技术员、景区背背包的印度游客,这些身影让 “如何与印度人相处” 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讨论中,偏见与理性碰撞,不禁让人思考:该用怎样的眼光看待这些远道而来的人? 其实,对印度人的警惕多源于刻板印象。有人认为来中国的印度人“大多爱占便宜、不实在”,便让孩子刻意避开;有人看到印度餐馆就觉得“不卫生”,连飞饼、咖喱都不碰;更有人觉得“国家资源紧张,没精力应付外人”,甚至呼吁“早点管控,别出问题”。 这些想法背后,藏着对印度社会的不了解与对陌生文化的本能防备。但事实上,这些标签站不住脚。在华印度人里,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在行业里发光发热。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为生活与理想奔波的普通人,不应“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更要明白,个人行为与国家关系不能画等号。中印两国均为千年文明古国,从玄奘西行取经到柯棣华来华援战,历史上民间交流已搭建起两国友谊桥梁。如今国家放宽出入境政策,旨在促进人员往来与相互了解。 毕竟,国与国之间的理解,从来不是靠新闻报道,而是靠一个个普通人之间的真诚接触 —— 尝尝印度餐馆里地道的咖喱,听印度留学生讲讲他们家乡的故事,跟印度同事聊聊工作里的想法,这些小事看似平常,却能一点点打破误解的壁垒。 而且,咱们是法治社会,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得守中国的规矩。国家早就有明确规定,要是违反规定了,也绝不会因为国籍不同就区别对待。 移民管理局也说了,会依法保障外籍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好社会秩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所以担心 “印度人违规没人管”,其实是多余的;遇到有人不管国籍是谁,做出扰乱秩序的事,比如随便下河洗澡,按正常流程找警察就好,没必要特意放大 “印度人” 这个身份。 说到底,很多人排斥和印度人接触,本质上是对陌生文化的害怕。就像以前有人觉得 “外国食物都不好吃”“外国人的习惯很奇怪”,可真接触了才发现,不同文化里都有值得喜欢的东西。 现在咱们国家对多个国家实行免签,敢敞开大门欢迎外人,就是有这份文化自信 —— 自信不是关门闭户,而是能守住底线,也能包容不同。 而我们在面对他们的时候也不用说去害怕恐惧他们,究竟他们当成和我们一样的人就好。该怎么相处就怎么相处。平时相处,不刻意讨好,也不带着偏见防备,只看对方的品行和规矩,这才是最踏实的态度。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本来就是要看一个人的品行,是不是讲规矩。一个守信用、讲礼貌的印度人,值得被平等对待;一个不守法、不尊重人的人,不管来自哪个国家,都该被约束。 我们没必要因为少数人的刻板印象,就拒绝所有印度朋友;也不用因为想 “显得包容”,就放弃自己的底线。毕竟,文明的相处之道,从来都是 “和而不同”—— 允许不同的文化存在,尊重不同的生活习惯,在互相理解中找到共存的方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类似的讨论可能还会有很多。但只要我们抱着 “看事实、不贴标签” 的心态,用理性代替偏见,用真诚代替防备,就能发现,不管来自哪个国家,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一样的。而这份跨越国界的理解,才是让我们的社会更温暖、更有活力的力量。
[中国赞]印度不是对华友好国家,近两年在中国的地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印度人,留
韫晓生
2025-10-15 16:53:06
0
阅读:0